水底行走的人 — 鏡頭下的認識與衝突

日期:2018年6月16日
地點:百老匯電影中心2院

近年,香港的紀錄片漸漸有一定的市場,亦冇不少的導演也開始利用紀錄片的模式,捕捉著在今天香港社會真實的一面… 可是,有些紀錄片作品也因涉及敏感的素材,而最終無緣在銀幕公映。曾執導過《窺情》與《花街時代》等作品的陳安琪,最新的紀錄片作品走進香港畫家黃仁逵的個人生活裡,從影像裡看到生活的內與外。《水底行走的人》透過人物之間的對話互動,探討著對生活的思索,被訪者的真性情與執著堅持,呈現出彼此之間的友情關係尋覓。

《水》片從陳安琪與黃仁逵於翁維詮導演家中的一場爭辯對話作開端,接著影片中有不少黃仁逵給陳安琪的文字,文字上交代著他對於影片拍攝的好奇,他不喜歡被別人拍攝他畫畫的情況,甚至覺得這是干擾他的創作,為了能夠讓導演能夠捕捉著他畫畫的情況,最終他拿著微型攝錄機,拍攝他畫畫與平日生活的趣事。片中有不少的篇幅,捕捉著陳安琪與黃仁逵之間的對話,藉著他們之間的言語,記錄著彼此的微妙友情,甚至是黃仁逵跟女兒之間的感情……

黃仁逵既是一位畫畫的人,也是一位藍調樂手、電影美術指導、作家等等,是一位全方面的文化人。陳安琪從黃仁逵的藝術,伸延到他個人的生活,她想利用影像對黃仁逵作出多一點的了解,更想讓觀眾的視點角度來看著黃仁逵的另一面。雖然他們二人稱相熟多年,但是彼此卻認識不深,大概也因為這樣,他們二人可以從此加深認識。

然而,從影片的片段看到,陳安琪與黃仁逵之間的對談時,每每都會滲透著一點的火花,他們拿起酒杯談天,由創作談到家庭,無所不談,雖然黃仁逵主動地回應陳安琪的提問,但是他卻抗拒公式化的提問,後來陳安琪卻漸漸成為被訪問的對象,回應著黃仁逵反問她的問題,這樣的互動身份倒掉,你(妳)一言、我一語,兩者形成互相的對立角力。

黃仁逵在片中堅稱說他不是一位畫家,只是一位畫畫的人,其實也是有一點的諷刺,然而他在片中說著:「誰有資格去定藝術功能?創作的人不討論,討論的人不創作。」這句說話也倒有意思,一件放在眼前的藝術品,在別人的眼中其實具有不少的討論空間,但原來在創作者的身作,藝術品完成後,就是完成了一件事,討論過後藝術品仍在,不會再好一點,也不會再差一點。(其實… 現在我們在寫電影觀感,其實不就是一樣的嗎?)

除了藝術,黃仁逵在片中也發表對政治的觀點,他曾於舒琪執導的紀錄片《沒有太陽的日子》中講過對六四事件的個人見解,接著他在酒吧裡跟別人一直地在討論六四死難者是否正義的問題,當然,在這一場的談論中,引發起不同的意見和觀點。

電影的處理手法十分有趣,陳安琪既是從導演的身份走進電影裡,跟黃仁逵二人作多一點的互動,踫踫酒杯,唱著藍調,而片中負責拍攝的人員不時也被走進鏡頭裡(當中包括副導演陳梓桓),拉近了電影跟被訪者的距離。本來好好地談,但卻因為兩者對藝術不同的見解(包括拍攝紀錄片的理念)而互相吵起來,幾乎看到他們二人一起時都會吵鬧一場,就算他們認識多久,對於理念總會各執一詞,便令他們之間踫出激烈的火花。

無疑,鏡頭下是一直地看著黃仁逵在鏡頭下的真實,但是也在看著黃仁逵如何面對自己的信念,他的爸爸就算跟他說畫畫會很窮,但是他仍然堅持下去。黃仁逵跟兩位女兒相聚的一刻,感覺既是親切但卻又有一點的陌生,但無可否認,父親對女兒的感情是最真實的。影片的最後,黃仁逵最後留下了一段文字給陳安琪,就是說已經不想再參與電影的拍攝,而電影則把他們二人爭辯對話的段落作開端和收筆,讓陳安琪完整地把電影完成,拍下了這位「水底行走的人」。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