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回家路 — 家鄉親情之憶念

日期:2017年2月13日
地點:The GRAND 7院

在印度,每年有超過8萬個小朋友失蹤,主要原因是他們在街上被綁架,或是因為貧窮生活關係,父母把他們的兒女拋棄,導演小朋友們無家可歸,最後更可能會因為欠缺食糧而死亡,這確是很殘忍的事實。是夜觀看的這部作品,藉以一位因跟哥哥失散而留落街頭的小孩,成長後勾起兒時的回憶,決定尋找家鄉的故事。《漫漫回家路》藉著這個作家自傳的故事,探討印度失蹤兒童的嚴重問題,反映現實的社會現象,刻畫著一段感真摯動容的千里尋親。

《漫》故事講述跟母親與哥哥Guddu與妹妹一起生活的5歲小孩Saroo,因誤上了一輛駛離家鄉的火車,自此他跟家人分隔兩地,無家可歸的Saroo飽受著飢餓與驚慌之苦。幸好有一天,他被生活在澳洲的John與Sue收養,自此Saroo便過著安穩的生活。二十五年後,成長後的Saroo於墨爾本讀書時遇上來自紐約的女子Lucy,在傾談時憶起兒時在印度的生活,刻下令Saroon有回家的念頭,跟失散的母親

與哥哥及妹妹團聚,於是便憑著兒時的記憶,從網絡中尋找回家之路……生於澳洲的Garth Davis在執導電影之前,是一位國際知名的廣告導演,2000年開始執導電影與電視作品,當中包括首次執導的紀錄片作品《P.I.N.S.》,2013年,與《鋼琴別戀》導演Jane Campion合作,執導電視劇作品《迷湖劫》中的其中四集,而《漫》片是他首部執導的長篇劇情作品。

電影是一部以失蹤兒童作為題材的故事,改編自作家Saroo Brierley的自傳故事,影片主要分為兩個部份,開端的部份是以Saroo五歲的經歷開始,因跟哥哥失散而流落街頭,坐上往加爾各答的火車,自此便開始了一段無助的生活,接著因得到澳洲家庭的收養,自此生活穩定起來。後段則以長大後的Saroo因為勾起了對家鄉的記憶,欲希望尋找回家的路,卻因為心情的矛盾,怕照顧他的父母擔憂,故令他一度放棄回家……

無疑,電影的前段部份是比較好看,這一段故事的整體較為工整,情節不只是描寫著Saroo失蹤後所面對的無助,更有不少的篇幅描繪著他跟哥哥Guddu及母親的關係,細膩地刻劃三人之間的感情,觀看時也會被感動著。再者,Saroo在那駛往不明終站的火車中,一直在追尋哥哥的蹤影,兩邊的坐位形成狹窄的空間,加上站在人潮擠擁的車站,令他處身於壓迫之中,營造著一份恐懼感。

後段故事的舖排未及前段般的流暢,成長後的Saroo心境描寫未算深刻,大部份時間以面部表情展現對家鄉的懷念與忐忑,欠缺內心感受,故事的發展也較為戲劇化。劇情方面,亦因剪接關係而顯得較為急進與散亂,令整體的結構未算完整。這一段情節導演則以平衡剪接的手法,講述Saroo對跟哥哥之間的感情與憶念,可是影片的前段描寫兩者之間的感情細膩動人,這段戲份卻忽略了這份情感,顯得有點淺薄。

片中兩位演員Dev Patal與Nicole Kidman分別在奧斯卡金像獎獲提名,但是觀畢後卻覺得最好的演出,是演小孩時期Saroo的Sunny Pawar,八歲的他從二千名試鏡的小演員中脫穎而出,實在不是沒有道理的,他既有自然演出的表現,演活了角色的神韻,眼神的流露帶出那份動容的感情,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而剛提及的兩位演員 — Dev Patel與Nicole Kidman於片中的表現平穩,前者表面的演出為多,沒有太大的發揮空間;後者則有不少的內心戲,掌握精準,演譯突出。而演父親的David Wenham與演Lucy的Rooney Mara,更因戲份不多而未能有突出的表現。

相比近同類型的電影,《漫》片可說是一部比較平實的作品,大概是因為真人真事改編,故整個故事看起來也頗有說服力。作為導演Garth Davis的首部執導長篇電影,整體的表現駕馭恰好,可是後段的舖排未夠深入而有點遜色。導演藉著影片而深入採討印度失蹤小孩的問題,在於環境之故,這個問題雖然我們未能控制得到,但是做得到的,就是要真心對待這些跟家人失散的孤兒,他們也應該要在一個完整的家庭中成長 - 這段回家之路確是不易走,但是只要踏出第一步,總會找到自己心中的家。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