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年9月12日
地點:百老匯電影中心 4院
濱口龍介的電影,就是喜歡他的文本,雖然對白不少,但是對白卻能推進電影的發展,展現著濱口龍介的個人電影風格,講故事的方式。2011年,《歡樂時光》的前作,首次以長達四個半小時的電影篇幅,執導了一個透過現實與虛構的空間,探討漫長的人情世故。《親密》現實與虛構的巧妙交錯,捕捉著日常與非日常之間,呈現出電影劇情的衝突和張力。
《親》片故事講述年輕戀人令子與良平,一導一編,正在為即將演出的劇場作品準備,他們二人跟合作的演員們,一起參與圍讀和排練。這段過程中,令子嘗試以不同的方法,讓演員們能夠代入劇場的空間裡。可是,令子與良平二人之間的感情,一直都有心結仍未解開,排練的過程期間,二人產生了分歧,演員因為家事而要辭演,劇場還有十天便要公演,他們能否如常地站在舞台上,演出他們的作品呢?
在《歡》片之前,濱口龍介已經嘗試以長達四小時的故事篇幅,描寫漫長的人生寫照,這部作品是濱口龍介與他執教的戲劇學院學生共同創作,《親》大抵可分為兩部份,前篇主要是交代令子與良平二人的感情關係,他們一起排練時的過程,為了創作與生存而爭執,他們跟演員們之間的交流,在排練過程期間的討論,認同與否,彼此重新互相認識,展開到後篇的故事發展 — 「親密」的演出正式開始。
濱口龍介以整個劇場作品兩個小時多的時間,作為《親》片的後篇主軸,在整個電影的篇幅裡,不同的鏡頭角度,記下了劇場的演出過程,演員們的表情,他們是在聆聽對方的對白?還是誦讀自己的劇本?鏡頭下細緻地記錄下來。同時,濱口龍介亦透過不同的影像,呈現出電影中的現實與虛構的對比,人和人之間的衝突,觀眾跟隨著一眾演員在舞台上的演出,營造強烈的真實感。
演員們在圍讀的時候,彼此一直地誦讀良平撰寫在劇本上的文字,可是他們卻欠缺感情,令子為了他們更懂得字裡的真諦,要求他們學習跟對戲演員之間的聆聽,在舞台上,演員們從聆聽去學習了解對方的感情。從《歡》片裡的工作坊、《睡著吻別 醒來抱擁》裡的朗讀契訶夫的《三姐妹》、《偶然與想像》學生讀出老師的作品,或是《DRIVE MY CAR》來自不同國家的演員們一起圍讀《凡尼亞舅舅》,這個設定分別延續至濱口龍介過後執導的作品,刻下看到互相之間的呼應,成為了濱口龍介的電影特色。
「文字是滿載想像力的火車」
火車是電影其中一個主要的元素,以上的一句對白,令子跟良平從夜深步進至破曉時所說的一句說話,他們一起討論著言語與感受,長達十多分鐘的長鏡頭處理,讓令子與良平從散步與閒談之間,娓娓道出了他們對於文字的不同思考與想法,投進於他們的創作裡,幻想不同的變化。影片以兩個火車場景作首尾呼應的處理,開始的時候,良平與令子愉快地登上火車,他們猶如投進於充滿幻想和憧憬的文字,讓觀眾漸漸地投入他們的文字空間。結尾的部份,劇場完結後兩年,令子於火車重遇當兵的良平,二人回頭一望,一班火車的時間,二人回望過去兩年的光景。
《親》片的故事發生於2011年2月,311地震事件發生前一個月,當然… 電影並沒有接觸到311地震事件,反而設定了一場發生於韓國的戰爭,片中的人物們一直地在討論政治與戰爭帶來的影響,當中更有劇場演員的兄長因失去聯絡而隻身走到韓國當兵。良平與令子的感情問題,引申至跟演員們之間的溝通缺乏,濱口龍介嘗試透過他們之間的關係,日常生活裡的感情捕捉,戲內是談及愛與溝通,戲外則更多了戲劇創作、政治和戰爭的討論,對話之間的衝突,產生強烈的劇情震撼力。
《親》片的最後一幕,令子與良平分別在各自坐上的火車上追逐對望,他們的笑容,彷彿是重拾二人一起時的歡樂時光,接下的鏡頭,火車各自沿著路軌走向下一站,令子與良平分別步向他們的目的地進發,引用「文字是滿載想像力的火車」這一句對白,他們就是文字,乘坐在充滿想像力的火車,繼續他們的創作和人生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