販膚俗子 — 藝術和自由的定義是什麼?

日期:2022年6月28日
地點:英皇時代廣場 2院

刺青,在身體上呈現不同的文字和圖案,在不同的文化中,這不只是呈現著一種社會階級與地位的象徵,也展現著獨特的藝術。是夜觀看這部2021年奧斯卡最佳國際電影的提名作品,以一位敍利亞的難民,因為皮膚上的刺青,引來社會的關注,也是對身份作重新的定義。《販膚俗子》引人入勝的題材,震撼有力的影像,呈現出一個值得深思的命題。

《販》片故事講述敍利亞人Sam Ali,因為在火車上跟女友Abeer求婚時說出了敏感的字句而被判入獄,他逃脫後離開敍利亞,背著「敍利亞難民」之名,走到其他地方繼續生活。一天,他遇到知名的藝術家Jeffrey Godefroi,而Jeffrey正要準備他的藝術創作,於是,他便想到利用Sam的身軀,於Sam的背部刺上他的最新創作。然而,創作品出現後,他受到來自不同的聲音和壓力,令Sam感到自己仍然身處於沒有自由的空間…

一句說話,可以成為犯罪的證據,一件藝術品,也可以成為背叛國家和思想的元素。《販》片中的主角Sam,因為在火車上跟女友說的一句話,以及一位藝術家在他身上刺上的圖案,本來以為能夠令他生命添上一刻的光采,但卻令他踏上一段失去自由的人生道路。導演Kaouther Ben Hania藉以Sam的角色設定,除了道出一個關於販賣皮膚的故事,其實也是在道出對於自我身份的剝削。

電影中Sam所說的「自由」和「革命」,其實是對其愛人的宣言,然而,這卻成為了他的「莫須有」,觸怒了政府,Sam迫不得已地要逃亡到黎巴嫩,成為了當地的難民。這刻,他失去了生活的自由,同時也失去了心愛的女友Abeer,嫁給家人介紹的對象,令他更感到現實生活的無奈。

片中有不少存在階級、政治、藝術、人權等的命題和意義,Sam的角色設定為一位難民,是社會的低下階層,他販賣自己的皮膚,卻成為上流一族的拍賣品,階級和身份的轉變,身軀與藝術品的自我價值批判。Sam一直地在尋找自由的空間,以為階級的轉變,能夠步向自由的嚮往,可是,他的身軀成為了藝術品,自由漸漸離他而去,如何才能夠挽回他的身份?他的自由?

當然,刺在Sam背上的藝術品,並不是一副普通的刺青,而是關於難民申請簽證的圖案,顯然是藝術家Jeffrey對於難民身份的諷刺,對於敘利亞人來說,這是恥辱,對於藝術家來說,這是創作,還是言之有物?從此,Sam已不再是一位普通的人,他只是藝術的代替品,但同時也一直背負難民的身份,隨著藝術品而走。

《販》片以藝術的隱喻,配以不同元素的切合點,充滿張力的劇情舖陳,增強觀看的吸引力,把電影有不少的討論空間。可是,片末的部份,潦草的收筆,卻是感到失色。不過,這卻不減對於電影的不同思考空間,藝術與自由,是平衡還是衝突呢?自由的定義是什麼?身軀的價值又是什麼呢?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