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逃殺 — 生存重要?還是友情重要?

日期:2021年6月28日
地點:PREMIERE ELEMENTS 7院

二十年前,一部令不少觀眾充滿著好奇心要進入戲院觀看的電影,不論是未滿十八歲的還是成人觀眾,紛紛在戲院外被職員檢查身份證才可進場,當然,未滿十八歲的觀眾均拒之門外,讓更多觀眾對此片更為好奇,日本已故導演深作欣二於二十年前改編同名小說作品,拍出了這部具有爭議性的電影。《大逃殺》二十年後於銀幕上觀看,依然震撼,依然精彩,不斷地反思人與人之間的誠信關係。

《大》片故事講述在日本的社會,成人與青少年之間欠缺溝通,彼此漸漸失去信任,青少年的犯罪率亦日漸上升,成人為了爭取其專嚴,於是便實施「BR法」,於學校選取其中一班,於小島上互相殘殺,勝出的唯一一人可以回家,藉此來支配年輕人。由北野老師擔任班主任的城岩中學3年B班,被選為今次的「參賽者」,七原秋也與中川典子等同學們,需要在三天內互相殘殺。學生們忘記過去在學校時的生活,為了生存,展開了這場「大逃殺」

「新世紀之初,一個國家陷入衰敗。失業率突破15%,失業人數達到一千萬,八十萬學生杯葛校園制度,青少年犯罪問題增加。信心盡失的成年人對青少年存有恐懼,於是通過了一條法案:《新世紀教育改革法案》(簡稱「BR法」)。」

這句出自電影開始時的一段字幕,字幕背後漸變「BR法」的標誌,配上震撼的音樂,這個簡短的部份,無論是二十年前,或是今天在銀幕上觀看,這個畫面仍然是印象深刻,是那種難以形容的壓迫感,沒有任何的影像,但也能夠呈現出這份觀感,這不得不佩服深作欣二的功力,曾執導《火宅之人》與《蒲田行進曲》等片的深作欣二,他過往執導的電影作品,均是充滿著黑色暴力的元素,在《大》片中亦不難發現這份氛圍的延續,展現出深作欣二的個人風格。

二十年過後,《大》片依然是一部十分精彩,震撼感十足的電影,片中有不少讓觀眾思考的空間,從片中的開始時,學生們對於北野老師的不尊敬,青少年對成年人的叛逆,因為成人對青少年的恐懼,實施「BR法」來控制青少年的行為,舊日的朋友,今日卻成為了敵人,友情重要?還是生存重要呢?

二十年前觀看這部電影,大概只會覺得這只是一部同學們互相殘殺的電影,那時應該對影片沒有這麼多等想法,然而,時間的飛逝,觀看電影的心態也不一樣,今天於戲院再次的觀看《大》片,反而是更留意多了片中的細節 — 就如北野老師跟她的女兒關係、北野老師跟中川典子的微妙感情、七原秋也因為父親去世後的性格變化、川田章吾的出現,他跟慶子與七原秋也與中川典子的感情對比等等,均是有著很多不同的思考空間。

電影雖然一直都在舖排著不同的學生們,如何探用自己的方法,保護自己的生命,一直地去面對這場「戰爭」 — 沒錯,就是用了「戰爭」這二字,當他們被送到這小島上,面對的是一群軍人,他們被受壓制下,在島上只為生存,眼中已把當日友好的同學們看為追殺的目標,忘記了舊日的快樂時刻。後段的部份,著重於川田章吾與七原秋也和中川典子的朋友關係,他們之間並非「同學」的身份,但也視彼此為互相幫助的朋友,相比真正的同學關係還要好,諷刺意味十足。

影片既是捕捉著同學們的廝殺過程,同時亦以簡短的篇幅,側寫北野老師的一些背景,以及他與同學們之間的關係,無疑,同學們不喜歡這位老師(主因就沒有特別多說),但是從影片開始時的一起罷課,他突然被國信慶時的攻擊,最後跟女兒的一段說話,都顯出北野老師的寂寞和唏噓,難免這也是在反映著日本的社會現狀。

就如觀感開始時所說,相隔二十年後再看《大》,百感交集,這不只是一部近代日本的重要電影作品,也是一部看畢之後,值得讓觀眾去不停地去反思的電影,青少年與成人之間的溝通,至今仍然存在一層隔膜… 然而,時光飛逝,今天於銀幕上再次(或第一次)觀看《大》片,或許也會有更深的感受。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