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密語 — 戰爭下的歷史「語言」

日期:2021年4月18日
地點:Cinema City Victoria 1院

「納粹」與「猶太」一直都是電影中經常提及的題材,影片透過不同的形式與方向,道出了二次大戰時期在集中營裡發生的事情,呈現出這段歷史的「沉重」與「黑暗」,讓更多人對於當時的狀況。由烏克蘭裔美國導演Vadim Perelman執導的最新作品,改編自德國小說作家的短篇小說作品,藉著語言,成為了戰爭下,求存的可能性。《波斯密語》二次大戰的戰火洗禮,語言成為唯一的生存機會,記下這段不能忘記的歷史真相。

《波》片故事講述在二次大戰時期,1942年納粹德國佔領下的法國,猶太人Gilles快要被德軍槍殺之時,卻聽到德軍需要一位懂得波斯語的猶太人,這刻,Gilles卻想到利用這來逃避槍殺的方法。後來,Gilles被派到集中營,納粹營長Klaus Koch一直希望戰後到走到伊朗生活,於是,他便想趁著機會學習波斯語。Gilles為了求存,對波斯語一竅不通的他,便憑著於納粹集中營內的人名,創作了一連串的「波斯文字」教導Klaus Koch…

《波》片是改編自德國小說作家Wolfgang Kohlhaase的短篇小說作品「Erfindung einer Sprache」,影片從Gilles這位猶太人作第一身的故事發展,從他教導納粹營長Klaus Koch「波斯語」的過程,期間從彼此之間的懷疑,漸漸產生了互相的信任,然而,這份信任,卻是換來求存的機會,形成了各自互相利用的原因。

貫徹過往跟「納粹」有關的電影佈局,整部作品的風格比較沉實,細節裡道出了對於當時戰爭時期,被困在集中營的猶太人,還是守衛集中營的德軍,兩者之間的衝突,《波》片透過波斯語的連貫,把猶太人與德軍本來的衝突,卻產生了互相之間的誠信。片中的猶太人Gilles為了生存,把自己是猶太人的身份掩飾,無疑是遺棄了自己的身份,活在驚慌的空間裡,在四面踫壁的空間裡,呈現出強烈的壓迫感。

電影瀰漫著一份緊張的氣氛,從觀影的過程期間,一邊看著Gilles跟Klaus Koch二人之間的交流,一邊也會在擔心Gilles的身份會否被揭露。當然,劇情的發展,就是這麼的「巧合」和「順利」,結局的部份其實也沒有很大的驚喜,幾乎都可以說是預料之內,不過從這兩小時的篇幅裡,看到整個過程的起伏,從平實的氛圍,突顯出電影整體的緊張節奏。

電影本來就是一種「語言」,《波》片透過兩種不同語言的描寫,道出兩國之間的不同,不只是兩個不同的國家文化,而是兩位主角面對將來的生活。在集中營裡,Klaus Koch誦讀著「波斯語」的詩句,對自己的未來,滿足自己的成功,然而,鐵窗之外,卻是展現出猶太人的痛苦,失去了現在與未來,藉此營造著語言帶來的矛盾。

《波》片的故事看起來是有點荒謬,導演Vadim Perelman以比較平實的格調,部份的細節卻是顯得比較含蓄內歛,引人入勝的劇情舖陳,呈現著這個真實的改編故事,展現出不同風格的同類型電影創作。雖然,電影是以戰爭時期作為背景,但是電影並沒有什麼的槍林彈雨帶場面,直接地描寫猶太人與德軍之間的微妙關係,互相之間的信任(與否),呈現著電影的思考空間,從戰爭的背後,娓娓道來一段歷史的真相。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