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拍電影 — 許鞍華的光影人生

日期:2020年10月26日
地點:K11 Art House 12院

從舊日的香港電影新浪潮開始,許鞍華一直嘗試不同的電影風格,她每部執導的作品,都是為人津津樂道,遊走於商業與藝術之間的她,透過不同的創作空間,探討社會的不同面貌。美術指導文念中以鏡頭的捕捉,跟隨著許鞍華的身影,從電影走到她的個人生活,道盡她的真性情。《好好拍電影》遊走在社會的步伐,探索城市的人和事,寫下許鞍華多年來的光影人生。

《好》片透過許鞍華的個人生活,訪問她的母親、妹妹、弟弟,她與家庭之間的感情,走到她的電影工作,從她擔任胡金銓的助手,於無線電視拍攝《奇趣錄》,香港電台時期拍攝的《獅子山下》系列,第一部執導的劇情長片《瘋劫》,憑著《投奔怒海》首奪金像獎最佳導演,她的低潮等等,在鏡頭下,許鞍華都是展現著她的真實一面。

許鞍華的電影,包含寫實、商業、文學改編、驚慄等不同的元素,文念中為許鞍華執導的《明月幾時有》擔任美術指導,席間拍下了不少關於許鞍華在片場的二三事,加入不少的訪問片段,讓一位許鞍華的小影迷,能夠從文念中的鏡頭下,對許鞍華有更深的認識。電影以許鞍華化妝準備出席金馬影展(為《明》片走紅地毯)的一刻作開端,接著,鏡頭便跟隨著許鞍華的步伐,走到她人生的不同崗位。

還記得之前出席許鞍華的電影座談時,她總是很率直地回答主持人的問題,同樣地,這份率真於電影中也有出現,文念中訪問許鞍華關於電影製作與家庭的時候,言談間也會自我幽默一番。片中不乏拍攝電影現場的花絮,看到許鞍華的喜與怒,縱使許鞍華經常笑臉迎人,但是工作的過程中,難免也會因溝通問題而會責罵工作人員,但是吵鬧過後,她也會展現著她的笑容,連忙跟工作人員說聲「對不起」。

許鞍華的電影生涯並不是一帆風順,《瘋》片的首部大膽嘗試,《投》片首奪金像獎最佳導演後,改編自張愛玲小說的《傾城之戀》、古裝電影《書》片與《香香公主》、以及首次執導的商業製作《極道追踪》等片,均未如理想,直到1995年執導的《女人四十》,成為許鞍華電影生涯的轉捩點。

許鞍華在片中說著:「我覺得這裡有很多故事的,是很有吸引力的。我好忠於這個地方,我想做一些事情。」,許鞍華對香港是有一份親切的觸覺,她喜歡遊走香港的街角,尋找不同的故事,《天水圍的日與夜》與《天水圍的夜與霧》就是因她走到天水圍而創作,寫實地描寫關於香港的故事,這是香港比較少有導演能夠做得到。

除了香港本地的創作,許鞍華亦有參與中港合拍的製作,片中亦有不少的篇幅,描述許鞍華在執導《明》片時的過程,以及她到中國內地時的宣傳過程,看到她不停地跑到戲院與電視台的活動,目的也只是為了她的電影,其他跟電影無關的,都一一地拒絕,可是,看到她那不停的訪問,莫說是一位已經七十歲的許鞍華,其他導演或演員大概也難以消化。

電影中找來不少曾經跟許鞍華合作的電影人訪問,從他們的對談中,聽到不少他們對許鞍華電影創作的不同看法,包括徐克、嚴浩、陳果、施南生、侯孝賢、舒琪、田壯壯、楊凡、蕭芳芳、劉德華等等,他們對許鞍華的創作,有著不同的見解,藉著他們的「千言萬語」,大概也可以會明白到 ,許鞍華為何要在她的創作上,要作出這麼多的不同嘗試。

作為許鞍華的小影迷,觀看《好》片時,感觸良多,驚喜萬分,從片中能夠知道許鞍華有更深的認識。1997年,許鞍華與崔允信合導的紀錄片《去日苦多》,許鞍華透過自己的影像,說著自己的故事,今次許鞍華變成被「導」對象,透過文念中的影像,不同的人物訪問,深入地描寫許鞍華在電影創作的不同嘗試,以及她跟家人之間的關係,笑聲中看到她對城市與人生的探索,以及她對電影的一份堅持。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