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8年12月4日
地點:百老匯電影中心4院
一段說話,一句文字,甚至是一部電影,可能因為一些敏感的內容,被視為影響國家形象,最終會被禁止回國,聽起來這可能是天荒夜譚,但是在現實中,有不少人因為這樣而被流亡到別的國家繼續生活,中國導演應亮就是其中一位。是夜觀看這部由應亮導演執導的最新電影作品,以其親身經歷,藉著電影道出了他的個人寫照。《自由行》人生如戲,電影與現實的交錯,面對現在與未來的焦慮,應亮寫下了一段失去自由的家庭旅行。
《自》片故事講述生活於香港的中國導演楊樞,她曾執導的《孤僻者的母親》遭到中國政府懲罰,這五年來不得回到中國,她只好跟隨當藝術家的丈夫張家銘留在香港,與兒子一家三口在港定居,要跟在四川生活,患上重病的母親分隔兩地。楊樞為了在母親手術前能夠重聚,她們決定各自安排到台灣高雄,花了不少的時間才能完成手續,才能開始了這幾天的旅行。可是,在這幾天的旅行期間,母親卻被受監視,無法跟女兒一家「自由行」,楊樞一家也只好跟隨著母親,享受這幾天的天倫之樂……
生於中國上海的應亮,1999年執導首部短篇電影《地鐵》,其他短篇作品包括《回家看看》、《我愛湖人》、《蝴蝶的顏色》、《慰問》等等,2015年執導的《九月二十八日,晴》則奪得台灣金馬獎最佳劇情短片。2005年,應亮執導首部劇情長片《背鴨子的男孩》,其他長片作品包括《另一半》與《好貓》等。
2012年,應亮自編自導第四部劇情長片《我還有話要說》,影片以2008年轟動一時的楊佳襲警案作為故事的骨幹,從第三者的視點角度,描寫楊佳母親在案件發生後,被隔離、軟禁、監視,不能參與兒子被控謀殺的閉門聆訊,影片因觸犯中國政府並損害國家形象,最終電影被禁,應亮也要流亡到香港生活。
相隔六年後,應亮完成他的最新創作作品,電影楊樞流亡到香港生活後,與母親產生了一段疏離的感情,在母親的角度,她如何看待女兒曾生發生的一段痛憶。電影以楊樞的日記作開端,這時她正在面對著被電影被禁映,同時導致要流亡到香港生活,為了相見五年沒見的母親,楊樞趁著電影在高雄的電影節放映,她與母親終於可以再相聚。
電影的故事背景主要是發生在台灣的高雄,在於影片的設定來說,台灣是一個自由的國家,然而楊樞一家在高雄的這趟「自由行」,其實一點也不自由,楊樞的母親一直被受監視,也不能太高調與母親一起,她也只好一直的在後跟隨著母親坐著的旅遊巴,看著它(她)的「背影」一直地走,走到他們的自由方向。
楊樞與母親之間的對話,也道出了她們在這五年間的生活狀況對比,她們在酒店房間裡,楊樞說著「這五年來,我過得很混亂」時,她的母親則說著「這五年來,我過得挺平靜」,話雖然這樣說,但是兩者雖然同樣受到生活的制肘,母親的這一句話,也只是給了女兒的一點安慰。
2017年,應亮執導的短片作品《媽媽的口供》,同樣是從楊樞的電影被禁後所發生的故事為藍本,不同的是《媽》片是從母親的角度出發,《自》片則是著於女兒的角度,兩片分別以黑白(《媽》片)與彩色(《自》片)的不同色調詮釋,呈現著角色內心的層次,後者從彩色的色調裡,加以一點的灰色,從而更展現著更沉鬱的情緒。
「身份認同」是電影其中一個主題,片中楊樞的身份與經歷,跟應亮的經歷十分相近,這也無可否認,兩者同樣地是因為自己的作品,而受到國家的懲罰,從而流亡到香港。應亮藉著這個角色的伸延,藉著這虛構的角色,道出了他個人對於事件的發生而受到的對待,審視對於生活的自由。片中其中一幕的電視片段,出現了一名台灣名人被迫在電視上公開道歉,說他是「中國人」,這不是荒謬,曾經也有台灣演員有著同樣的事情發生,愛自己的國家也有錯嗎?但重點是,人家把你當那兒是你(妳)的「國家」吧。楊樞在片中末段的時候,記者追問她的身份,是香港人還是中國人之時,她則回答是「異鄉人」,這大可是應亮的答案吧。
《自》片的劇本由應亮、三三(即是應亮的太太彭姍)與陳慧三人合寫,整部作品的結構完整流暢,淡然的調子襯托出母女之間的感情,和面對生活的對比。無疑,劇本上有不少對政治的素材,近年新聞上看到的政治題材,說出了創作者對於今天社會政治的矛盾衝突而引致的問題,從電影裡都可找到相關的情節,跟應亮早前的兩部短片《九》片及《媽》片一脈相承。
影片找來於《我》與《媽》片中演出母親的耐安再次合作,她在片中延續《媽》片的造型和性格,其內歛細膩的演出,把楊樞母親這角色演得入木三分,表現著細膩的情縮。演出楊樞的宮哲,她在片中的演出較為含畜平靜,卻對於政治運動表現強硬的情緒,跟她在片中的行為剛好相反,這卻突出了她在演出的發揮。
應亮以半自傳形式完成《自》片的創作,把他的個人現實生活情況,以故事方式自白,道出了他的親身經歷,反映著流亡者的困境,身份的認同,追求生活的自由,與家人的共聚天倫,對於下一代成長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