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捕 — 吳宇森的執著堅持

日期:2017年11月23日
地點:The GRAND 7院

一想起吳宇森的電影,相信不少人就會想起「兄弟情」與「白鴿」,前者大概都會因為《英雄本色》,後者就是《喋血雙雄》中那份的正義宣揚,這倆都是他作品的重要元素,幾乎近年的作品中都會出現。吳宇森早前的兩部華語作品,嘗試跳出過往他那電影的格局,今次最新執導的這部作品,改編自日本小說作品,當然… 少不了所提及的兩種元素吧! 《追捕》吳宇森回歸的英雄式的風格,槍戰動作連連,似曾相識的感覺再次湧現。

《追》片故事講述於日本當律師的杜丘,被捲入一宗女子兇殺案當中,現場證據茅頭指向他,頓時他卻成為了通輯犯。經驗豐富的矢村聰負責調查這宗案件,然而在調查中發覺有很多疑點,這時卻發覺事情跟天神藥廠社長酒井義廣及其兒子酒井宏拉上關係。與此同時,杜丘卻遇上了兩位神秘的女子 — 紫雨與真由美,她們的出現會否跟杜丘這案件拉上關係呢?矢村聰又會否協助杜丘查出事件的真相呢?

吳宇森早期執導的電影作品,素材豐富,既有粵劇作品《帝女花》、也有武打的《少林寺》、亦有喜劇《八彩林亞珍》與《滑稽時代》等等,直到1986年,他執導的《英》片開始,就奠定了他的英雄式電影風格,周潤發、狄龍與張國榮三人的角色惺惺相惜,令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接著的《喋血街頭》與《縱橫四海》等等,成為了吳宇森電影的經典。1993年,吳宇森首次執導荷里活作品《終極標耙》,但最成功的一部荷里活作品,大概可以說是1997年執導的《奪面雙雄》。2008年,吳宇森回歸華語市場,執導《赤壁》,2014年則執導《太平輪》。

相對前二作,今趟吳宇森不再「長篇大論」,以其手到拿來的素材,執導了這部改編自日本作家西村壽行的小說作品「涉過憤怒的河」,這部小說早於1976年已被改編,由佐藤純彌執導,高倉健主演的同名作品《追捕》,顯然吳宇森是想藉著新作而向該片致敬。觀看影片之時,其實可以看到很多熟悉的感覺,無疑吳宇森一直都是沿用著他的風格,在不同的電影中出現,當然,有些電影能夠奏出了效用(如《奪》),但有些則會覺得太過牽強,甚至是感到莫名其妙,《追》片大概就是這樣的一部。

或許,吳宇森這次重拾英雄式兄弟情的格局,是為了滿足觀眾對他當年電影的回憶,故在影片找到很多熟悉的標記,讓人留下了當時的電影特色。然而,影片卻有著很多摸不著頭腦的情節,吳宇森在影片裡不斷老調重彈,欠缺了創意性,大概也可能是前兩作的失敗,令他這次再次重拾那份「當年情」。始終,觀看吳宇森的電影,就是要看到他的雙槍雙雄,從其暴力美學中譜出一份(男人的)浪漫。

兩位主角追車的情節,就是白鴿出場的部份,無疑現在觀看吳宇森的電影,就是要等待合鴿出場的來臨,牠是電影的靈魂所在,可惜在《太》片中的那一場戲,確是令人看得不堪入目,這次看來比較自然得多,亦能夠表達著吳宇森想表達的那份惺惺相惜。可是,今非昔比,始終影片有不少令人感到失色之處,當中劇本是整部電影的致命傷,起用七位編劇的「群體」創作,片中太多素材之下,令劇本感到累贅,老套的對白更是抹一額汗,片末的最後一句對白,明白當中的含意,但這卻只會令人感到造作。

吳宇森找來張涵予與福山雅治分別飾演杜丘與矢村聰這兩角色,大概也是市場的因素,以及電影的背景,故分別起用中國與日本演員的演出。兩位在片中不乏多場的動作演出,甚至是槍戰的場口,充分地表現著吳宇森電影中的兄弟情。不過,兩位主角的性格確是不太鮮明,在片中亦表現著過份的型格,「chok」得幾乎只是利用臉部表情演戲,有點誇張吧。女主角方面,來自南韓的河智苑與中國的戚薇,兩位在演出上也是沒有很大的發揮,吳宇森的女兒吳飛霞、日本演員國村隼、櫻庭奈奈美、池內博之與竹中直人等,幾乎都是因為劇本的所限,而令角色難以有很大的發揮空間。

《追》片藉著演女殺手的河智苑,跟演杜丘的張涵予以談論老電影的篇幅為影片著筆,最後女殺手死去時以「這真的很像老電影」這一句對白跟杜丘道別,縱然這是很老套,但卻呼應著舊日的情懷,這是無可厚非。無疑,《追》片在劇本的對白與文戲上是較為遜色,盡量撇開睇戲駁戲的心態,也會覺得影片欠缺了神髓與可信性,總是難以投入。不過,電影仍是充滿著緊湊的節奏感,首尾呼應讓影片結構完整,動作場面表現恰好,吳宇森的堅持亦是《追》片的可取之處。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