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春的名義 — 虛幻與現實的師生之情

日期:2017年10月31日/1月13日
地點:AMC PACIFIC PLACE 2院/百老匯電影中心2院

以描寫師生戀的題材的電影其實不算很多,當中最為深刻印象的,大概會是許鞍華的《男人四十》,胡彩藍與林耀國之間的曖昧關係,至今仍是留下深刻印象。由曾參與不少作品編劇的譚惠貞,首次自編自導的電影為第二屆「首部劇情電影計劃」大專組得獎作品,以一段師生戀的故事作為骨幹,刻劃著少年的一段成長片段。《以青春的名義》一段師生關係的曖昧,牽引著彼此的親情、友情與愛情,不同的隱喻和象徵貫穿著整部作品,讓影片充滿著不同的思考空間。

《以》片故事講述在家中跟父親相依為命的張子行,這天晚上在學校的泳池旁遇到一位陌生的女子,令他感到好奇。翌日,這位女子再次出現於張子行的眼前 — 葉若美,他的代課老師,這時張子行對葉若美漸漸產生了好奇,很想走進她的內心世界,為何會在泳池出現,於是他便想出很多很方便接近她。子行的父親一直都惦念著妻子會回來的一刻,可是子行知道這是沒有可能的事;若美跟丈夫之間的感情疏離,懷疑他有外遇,令她感到忐忑。二人面對著既熟悉又陌生的她和他,寂寞的心漸漸走近,他們最後的感情會是怎樣……

於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電影系出身的譚惠貞,畢業後便開始參與電影的工作,2005年以作家身份寫作,2009年執導首部劇情短片作品《私戀失調》,2012年執導短片作品《14號》與《野犬與貓咪》,譚惠貞亦參與過不少編劇的作品,包括陳木勝執導的《掃毒》與《危城》,以及林超賢執導的《湄公河行動》。

譚惠貞首部編導的作品,以一段師生之間的關係作為故事的骨幹,在這個題材,卻是有別於過往她參與編劇作品的格局,少了一份剛陽的味道,換來的卻是一段細膩的情感。電影從張子行對母親的一段回憶開始,接著他在泳池遇到葉若美,一位身份神秘的代課老師,進入了張子行的眼眸裡,二人漸漸建立著一段猜疑的情感,這… 會否只是一段曇花一現的曖昧呢?

電影以張子行對母親的回憶著筆,既是深刻但又含糊,這份感覺一直彌留在子行的心坎裡,譚惠貞則以夢幻的鏡頭作影片的開端,配上懷舊的音樂調子(腦裡即時想起一部香電影的影子,就此賣一點的關子),把這情景顯得撲朔迷離,疑幻似真的感覺逐漸湧現,細膩地刻劃著子行的感情 — 無論是面對母親或是葉若美,他是活在現實的世界,還是夢境之中呢?

師生戀的題材其實已經不算新鮮,譚惠貞則以獨特的手法,詮釋這段虛幻與現實交纏的關係。整部作品充滿著不少的象徵,比喻著張子行與葉若美之間的感情,以及對母親的惦記 — 泳池是整部作品重要的場景,二人首次相遇的地方,在這有限的空間裡,子行與若美二人感情猶如在框架內不能浮現,泳池裡的水暗喻二人之間若隱若現的慾望,他們能否打破那道德的界線,把彼此的感情揭露呢?

電影的影像的確很美,打從第一場的處理,就顯出譚惠貞著重於影像美術的層次感,她利用不同設計的鏡頭,來反映著兩位主角的心境變化,及其內心的忐忑矛盾。中段故事部份的影像則較為平實,少了一些的虛幻,寫實地描寫兩者如何面對這段情感。張子行面對葉若美,或許會是對母親的思念,才引起對她的「愛」;葉若美面對張子行,因為丈夫的出軌而對感情失去信心,因為張子行的主動,縱使口不對心,但已經令她再次墮進愛情的觸覺。

從《以》片的電影預告中已經留意到劉嘉玲與吳肇軒的演出,彼此之間的火花,卻是令人期待 — 劉嘉玲的演出無庸置疑,她在此片的演出表現四平八穩,散發著角色的神采。吳肇軒在《哪一天我們會飛》時已經有不俗突出的表現,這次在《以》片中的演出更顯出成熟的表現,角色掌握準繩,在演出經驗豐富的演員前亦不怯場,把角色發揮得更立體,表現更自然,演出帶來耳目一新的感覺。片中其他演出的演員,如余香凝、董瑋、劉天蘭與謝君豪等等,縱然各人在片中的戲份不多,但是他們演出表現恰如其分。

譚惠貞以師生戀這題材作為她首部編導的電影,其實都是一個頗大膽的嘗試,《以》片整體的水準倒是不俗,縱然覺得有些場口的設計有點瑕疵,但是卻從譚惠貞的執導技巧裡,配合著不同的隱喻,柔和與虛幻的影像捕捉,讓影片帶來不同的詮釋和閱讀,細膩地描寫兩位主角的內心空虛和寂寞,展現著導演的個人特色。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