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7年10月5日
地點:百老匯電影中心3院
於2001年的時候,在澳洲看過一部講述以三位不同的人物,對毒品的沉迷和嚐好而產生不同幻覺的《迷上癮》,電影中呈現著很強烈迷幻的影像,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而這亦成為了導演Darren Aronofsky的個人獨特風格。繼前作《挪亞:驚世啟示》後,Darren Aronofsky最新執導的作品,延續著導演過往作品的風格和特色,影片的顛覆詭異令人看得喘不過氣來。《媽媽!》前衛大膽的敘事手法,展現著片中不同的隱喻和符號,奇特的拍攝營造著懾人的狀態,讓人對影片引起不同的解讀。
《媽》故事講述詩人與他的妻子居住在草源上的大宅,四野無人,好讓詩人可以專心地創作他的詩篇,而妻子則負責家裡的修葺。一天,突然有一位自稱醫生的男子前來,雖然他們對這醫生素不相識,但是詩人抱著幫助別人的心態,決定讓醫生與他的妻子留在大宅裡。後來,妻子懷孕,詩人的最新作品亦受歡迎,他的詩迷突然紛至沓來,令這間本來寧靜的大宅突然紛擾,詩人享受著被崇拜的滿足,然而妻子卻一直感到不安,直到這一天,他們的嬰兒誕生了……
Darren Aronofsky早於1991開始執導短篇電影作品,直到1998年首次自編自導電影作品《數字漩渦》,電影充滿實驗性質,從這短短的篇幅裡描寫著數字與宗教的關連;《迷》片的迷幻和虛實,令人感到一份窒息的感覺。後來Darren Aronofsky執導的《拼命戰羊》卻是一部較為沉實,脫離虛幻的電影;而2010年執導的《黑天鵝》,又再回到那虛幻的氛圍,電影中呈現著的強烈影像效果,此片更為Natalie Portman奪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
Darren Aronofsky的前作《挪》片開宗明義是一部以宗教或聖誕為題材的電影,然而影片的商業元素導致整部作品失去焦點,大概也是過份刻意地演繹著一段關於宗教的故事,或者作為沒有宗教的來說,沒有太大的感覺吧。未看《媽》片之前,都聽到不少兩極的評價,甚至有人「媽」聲四起,刻下對於此片抱著好奇的心態觀看。當然,對於電影的不同海報,似乎已經開始了解到此片的主題,都是跟宗教扯上了關係。
從導演的訪問中所說,《媽》片是取材自舊約聖經「創世紀」的內容,這好讓觀眾在觀看影片前也有一點的心理準備,從宗教信仰的角度理解影片的含意。電影可有很多不同的解說,不同的焦點角度,卻會看到不同的效果。在影片中,詩人和他的妻子,一同住在草林上的大宅裡,本來就是過著寧靜的生活,可是因為這群陌生人突然干預他們的生活裡,令她感到煩擾之餘,卻漸漸被這騷亂而陷入失控惶恐的狀態。從這個故事的結構裡,第一刻讓人的感覺,就是《媽》片不能以平常心態作觀影的作品,這是一部不能以驚悚去形容的電影。
電影利用驚慄元素的包裝,無疑是想影片能夠讓觀眾易於投入,但是導演卻沒有拋開對宗教的深入描寫,在片中的細節裡,亦能夠清晰可見一些跟信仰相關的象徵 — 妻子與大宅融為一體的大地、詩人是神,他們創造了世界(大宅),醫生與其妻比喻成阿當與夏娃,他們走進大宅的房間後,看到詩人心愛的水晶充滿好奇,卻因打破了水晶而觸怒詩人,未久他們也不在房間舖發生性關係 — 這暗喻著他們偷嘗禁果的行為,但仍然得到神的寬恕。
接著,陌生人越來越多,「神」跟他們說把大宅視為自己的家,然而他們卻令大宅失去秩序,這暗示著不同性格的人類生存在這土地上,會導致混亂的局面而難以控制。詩人(神)的作品受到詩迷們(信徒)的歡迎,紛紛走到大宅前崇拜他,詩人享受被「愛」的滋味,比喻著信徒對神的崇拜和敬仰,神就是他們的「唯一」偶像。後段故事的舖排卻是整部作品的神來之筆,大宅已經變得混亂,懷孕的妻子快要誕下嬰兒,嬰兒出生後收到不少的禮物,詩人一直都想把嬰兒炫耀給外面的人撫摸,最後嬰兒卻在混亂中死去。嬰兒比喻成耶穌,而嬰兒去世可以看為耶穌受難。
那電影就只是在描寫宗教信仰的嗎?也不是,妻子一直感受到大宅的生命,就如上段所說,妻子與大宅是融為一體,天地萬物,人類的醜惡影響社會的安逸,大自然的變化導致生態環境被受破壞,甚至會步向世界末日的一天。Darren Aronofsky以這樣的手法作故事的舖陳,為電影呈現出很強烈的實驗性質,題材偏鋒,鏡頭的捕捉(大量女主角的近鏡拍攝),令人墮進於角色之中,鏡頭的平實和搖晃,代表著女主角面對寧靜或煩亂的心理狀態。影片大部份都是發生埋大宅之中,四面踫壁的空間營造著沉重的壓迫感,也突出了女主角的心境反覆。
然而,若然撇除對信仰的角度來看,《媽》又會是一部什麽的電影呢?大概可以這樣說,詩人雖然愛他的妻子,但專注於創作的他卻沒有關心著妻子的生活,反而只會關心別人,而他也只在享受被受崇拜的感覺…… 詩人一直的沉醉於創作和被崇敬,難免會讓人覺得他是過份被憐愛。而後段的篇幅跟前段的格格不入,未免看得有點莫名其妙。難怪影片會有帶來兩極的評價,甚至有人會把影片評為劣作。
真的是劣嗎?反而欣賞導演的演繹手法,導演的大膽攝影技巧,投射著女主角面對的驚惶忐忑,甚至是失控而引致片中的結局。整部作品一直都是沉鬱的氣氛,令人感到窒息的感覺,影像和符號的比喻,令影片帶來不同的想像和思考空間,充分展現著導演的個人格調。
影片找來兩位奧斯卡金像獎得主Jennifer Lawrence與Javier Bandem演出,兩位在電影中都有很突出的表現。其實一直對於Jennifer Lawrence沒有好感,尤其是覺得她在《失戀自作業》中的演出未算十分突出,卻又讓她成係影后而感奇怪。不過,她在《媽》片中的演出稱職,尤其是她拿捏著妻子的性格,表現準繩。而演詩人的Javier Bandem,他在片中表現著角色的神髓,突顯出了這角色的神秘感。然而,觀看前並不知道影片原來有Ed Harris、Michelle Pfeiffer與Kristen Wigg的演出,他們的演出更是令人感到驚喜 — Ed Harris與Michelle Pfeiffer演出的這對夫妻,演技無庸置疑,他們在角色上的拿捏精準,尤其是後者的眼神冷峻,令人有一種不寒而慄的感覺。Kirsten Wigg在片中的戲份雖然不多,但是她在影片的後段起了頗大的作用,演出亦恰如其分。
觀畢《媽》片後,一直都有一種難以抽離沉澱的感覺,似是被影片的那份氛圍緊扣著,彌留在這超現實的影像中… 其實這份觀感從觀看Darren Aronofsky的《數》片開始就已經一直存在,直到《黑》片。儘管《媽》在外界的評價兩極,影片好不好看,或是對影片的題材認同與否,都是很個人的觀點。但是不能否認的,就是電影有其一定的可觀性,在創作上的意念,拍攝的獨特技巧,還有敘事的前衛手法,Darren Aronofsky都可謂功架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