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普拉斯 — 寫實沉重的黑白人生

日期:2017年7月8日/11月18日
地點:光點華山電影館1廳/百老匯The ONE 4院

作為導演第一部執導的長篇作品,在創作風格上總是會有一點個人的特色,或是會在故事上作出不同的嘗試,例如從他們執導過的短片作品伸延創作,拍出了一部風格不同的作品。曾執導多部紀錄片作品的黃信堯,首部執導的長篇電影,取材自他的短片作品,故事重新舖排,拍出一部具有水準與個人特色的作品。《大佛普拉斯》黑色喜劇的素材,影像的對踫與對白的幽默,刻劃著對社會的批判與人性虛偽的嘲諷,展露著這不公不義,荒謬但寫實的狀態。

《大》片故事講述菜埔與肚財兩位好友,前者白天是一位送殯樂師,晚間則變身成夜間護衛員,守衛葛洛伯「文創藝術」老闆黃啟文的家,後者則以拾荒為生,他們都是活在那低下階層,荒涼無助的生活裡。晚間,他們都喜歡在護衛亭內看著黃啟文在車裡拍下的錄影片段,從而自我安慰一番。後來,卻因為一義尊大佛,卻引來了一連串的事件……

黃信堯導演初出道之時,主要是以執導紀錄片電影為主,他的電影風格獨特,以他個人的旁白放到影片裡,呈現著一份幽默與荒謬的人生意境,既是滿載著一份蒼涼的感覺。黃信堯曾以《唬爛三小》獲得金穗獎最佳紀錄片、2010年以《帶水雲》獲臺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臺灣獎評審團特別獎,2011年以則《沈沒(ㄕㄣˇ ㄇㄟˊ)之島》奪得台北電影獎百萬首獎與最佳紀錄片,他第一部執導的短片劇情作品《大佛》入圍金馬獎最佳創作短片。

《大》片是黃信堯首部編導的長片作品,電影則是以其短篇作品《大佛》改編而成,影片開始時先從兩位主角菜埔與肚財作介紹,以他們在那滄桑現實的殘酷社會裡,面對著無助沉寂而沒有色彩的生活,卻要接受著那不公不義與階層觀念的對待。接著帶出了黃老闆與其他人物的出現,從而再揭露大佛背後的意義,以及人性的真偽,諷刺社會的兩極。

從短片到長片的版本,黃信堯保留著原有版本的故事結構與主要人物角色,電影不只是把短片劇情一直的延續,而是從片中的支節裡,加以細節的舖陳,令整個故事更為完整。影片開始之時,從一把風趣幽默的旁白,原來是出自導演黃信堯本人,從他那份台灣味道濃烈的聲線,為影片作出劇情的補充,縱使這仍是不少導演在首部作品中處理手法,但是黃信堯卻以廣播劇式的旁白講述一個台灣地道的故事,卻顯得電影十分有趣味,不其然會心微笑。

《大》片主要是以黑白影像表達,影像呈現著一份蒼涼的感覺,刻下描繪著兩位主角的滄桑單調人生。從兩位主角的視點角度裡,看著黃老闆的汽車錄影片段,影像從黑白變為彩色,比喻著他們在這蒼涼的生活著,看著老闆那多姿多彩的燦爛生活,充滿著好奇與幻想,暗示著對社會的不同際遇,營造著兩者強烈的對比,亦透過他們的「窺視」,比喻著底下層小人物對那奢華生活的妒忌。

一尊佛光普照的大佛像成為的主體,大佛的形象呈現著一份很靜下來的心情,配合著黑白的調子,顯出了安逸的抒發。但是… 在這個故事裡,人物的心境反覆,展現著人性內心的矛盾,影像色調的對立,突出了角色的本質。大佛本來就是寧靜端祥,不過在菜埔與肚財的眼中,透過黃老闆利用佛像而進行「這件事」,大佛的形象重新定義,比喻著人是不能單靠表面而看人性的本質,這才是現實的殘酷。

影片沿用兩位在短片版本的主角 — 莊益增和陳竹昇,演繹兩位主要角色菜埔與肚財,他們在片中能夠表現著人物的神髓,演出發揮精準,加上他們流暢的台語演出,把片中那低下層人物的角色,詮釋得淋漓盡致。除了他們二人以外,導演還找來戴立忍、張少懷、陳以文、梁赫群、游安順、納豆與林美秀等演員演出,他們在片中的表現亦見突出,把角色發揮得收放自如。

雖然黃信堯第一次執導劇情長片,但是從他的執導表現,完全地展現著他的純熟技巧,將一個原本只有二十多分鐘的短篇故事,加以不同的支節段落,完成了這部結構完整的電影作品。《大》片藉用大佛的莊嚴,反諷著人性的黑暗,字字珠璣的對白,加上黃信堯個人的旁白演繹,展現著影片那風趣幽默的獨特風格。縱使影片滿載笑聲,背後卻其實是在刻劃著人生的悲傷,笑中有淚,寫實地描寫著人物的荒涼沉重。

在〈大佛普拉斯 — 寫實沉重的黑白人生〉中有 1 則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