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7年6月24日
地點:百老匯荷里活1院
青春 — 每位導演都會接觸過的題材,近年大家共同的電影語言,從不同的素材與角度,重拾大家在「那些年」的一段情懷。澳門導演陳雅莉執導的第二部長片作品,同樣以青春作為主題,從一位音樂人回到成長之地時重遇舊同學,回想起那年他們十七歲的一段友情,亦帶著對澳門的一份情懷。《那一年,我17》面對青春年輕時的回憶,重拾著對澳門回歸前後的心境矛盾,整體簡潔樸實,那份少年夢想的追尋,勾起了一份共鳴感。
《那》故事講述現在於北京發展音樂事業的陳俊傑,因為受到邀請下,回到澳門擔任歌唱比賽的評判。這時,他重遇中學時的同學楊偉,刻下他們回想起讀書時的一段友情 — 當年為轉校生的俊傑,在班上遇到楊偉、何子健、與班長張鎧妮等人,他們本來一直欺負俊傑,卻因為音樂,他們漸漸成為好朋友。鎧妮一直希望可以報名參加校際歌唱比賽,但是被學校多次的阻撓,但是他們仍然一起追尋自己的夢想,彈著結他敲著鼓,高唱著他們的青春!
今年同時有兩部澳門製作的電影正式公映,包括徐欣羨執導的《骨妹》,以及《那》片,兩部作品不約而同都是出自女導演手上,對於澳門的電影發展,此二作均是不錯的開始。兩部作品的故事同樣地以1999年澳門回歸為背景,這份感覺跟早陣子的香港電影,有點異曲同工,以九七回歸作為故事的主線,面對著舊日的情感,利用影像重拾那時的光景與年代變遷。
故事先從現代作為故事的開端,以陳俊傑作為人物的主線,從他由北京回到澳門後,重遇舊日的同學,回想起他們的「那些年」的日子。那時的他們雖然把學業放棄,但是因為希望實現夢想,拾起書本努力地面對,展現著一份青春的魄力。現在的他們似乎已經失去了那份衝勁,除了俊傑仍然是為了夢想,而發展他的事業以外(但不是在澳門,而是到北京,這亦反應著很多人北上發展事業的事實),其他的則是為了生活而幹,留在澳門繼續拚命,但卻少了那時的一份衝勁。無他的,這就是現實的社會,夢想往往不能跟生活並談,就是要無奈地接受這就份殘酷。
導演陳雅莉藉以澳門回歸前後的時期,作為故事的主要篇幅,無疑這是作為澳門人的一份回憶,而當中亦看到了一點導演對於澳門現狀生活的看法。作為觀眾的,其實都是經歷過少年十五二十時,也有經歷過回歸的時期,看著都市的變遷,難免會產生了一份共鳴。整部作品的結構可算工整,故事流暢的舖陳,展現出導演的誠意。不過,在影片的技巧上,未算十分理想,尤其是在拍攝方面,大概是因為資源所限,卻顯出了一點的失色。雖然是這樣,影片的取景呈現著對澳門的親切感,當中不能不提多次出現的天台景,令人留下印象。
片中幾位年輕演員的演出,都能夠表現著一份青春活力的感覺 — 袁澧林飾在片中的表現自然,能夠表達出角色的那份可人與堅持的性格,清新脫俗。首次擔正演出的彭永琛,在片中的歌唱部份無庸置疑,發揮得收放自如,演出上亦能把感情控制恰好,表現不俗。片中其他的演員,包括吳崇銘、李任燊、馬曼莉等的演出亦為出色,能夠演繹著年青與成長後那心境的對比。
年初時看過《那》片的初期版本,跟現在看的版本稍為有點不同,今次的版本顯然是作出了一點的修改,整體觀感亦比較好。陳雅莉以影片捕捉著澳門不同的情懷,大街小巷與繁囂發展的比較,難免是對社會發展的比喻和諷刺。雖然影片仍然有一點不足之處,陳雅莉在導技上可有多一點的進步空間,《那》片本就是一部平易近人的作品,演員們散發著一份活動,從片中看到很多年青時的回憶,重拾那份熾熱的青春。
在〈那一年,我17 — 回到青春追夢的那時〉中有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