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酒在一起 — 團結一致的人民精神

日期:2024年5月13日
地點:百老匯電影中心 2院

有些人,能夠安穩地活在自己的家園,是一件幸福的事;然而,有些人卻未必這麼的幸運,為了逃避家園面對的困局,或是戰火的洗禮,失去家園,走到他鄉繼續生活,以為能夠安頓下來,但是身為異鄉人,又會否被欣然接受,能夠融洽一起生活嗎?《我,不低頭》英格蘭導演Ken Loach最新執導作品,延續社會主義的關懷,展現著英國低下階層的人情冷暖和關懷。《讓我們酒在一起》人和人之間的共融,團結一致的精神,生活在平等的社會。

《讓》片故事發生在2016年的英格蘭,昔日帶領工運的TJ,於東北部的礦區小鎮,經營了一家酒館The Old Oak,這裡是鎮上居民僅存的公共空間,亦視這裡為茶餘飯後的聚腳地方。一天,一班失去家園的敘利亞難民,來到小鎮生活,TJ負責協助他們的起居生活。其中一位敘利亞難民Yara,是一名熱愛攝影的女孩,她來到英格蘭之後,拿起相機在小鎮的角落拍照,捕捉大家的日常。可是,並非所有的居民接受難民們,認為難民們佔據小鎮,影響居民本來的生活,The Old Oak成為了難民們聚腳之地,一直接待難民們的TJ,處於兩難之間,兩個不同的群旋,能否找到一種方式,能夠互相理解與共融呢?

Ken Loach被譽為一位關注低下階層和勞工權益的英格蘭導演,每部作品均是以寫實手法表達,呈現出當代社會的現象。無疑,觀看Ken Loach作品的時候,總會被他故事展現出來的真實感,對於社會的批判,卻會感到不忿,從《我》片中尤其Ken Loach心裡的一團火,有增無減,直到這部被譽為Ken Loach封筆之作《讓》片,縱使那團火大不如前,但他對於低下層和社群的關注,依然存在。

《讓》片故事的前設,是以曾經帶領工運的TJ,與失去家園的敘利亞難民們,作為故事的主軸,從小鎮上的居民們,對於敘利亞人來到生活的一刻,Ken Loach開始就已經把兩個不同國藉的人民,營造著彼此之間的對立,小鎮居民對敘利亞人的不滿,Ken Loach把居民的強烈憤怒,透過影片展現出來。「The Old Oak」本來是一個居民的集中地,這刻也成為了兩個國藉之間的衝突我出發點。

延續過去電影的格局和主題,Ken Loach與編劇Paul Laverty再次合作,影片單刀直入地去描寫社會人民面對的公平和公義,片中的敘利亞人民成為了被動的一群,Ken Loach站在的位置,同時探討敘利亞人面對失去家園,以及英格蘭對家園的保護,當然,英格蘭人的態度能夠理解,過去沒有其他人前來進入他們的生活圈子裡,突如其來的的轉變,是難以接受。但是,為何也不能接受他們呢?為何不能去理解敘利亞人心裡面對的傷痛呢?或許也是Ken Loach的自我反思。

本來是一個和諧團結的社會,為什麼會出現互相之間的衝突呢?大概都是因為人和人之間的信任與猜疑,當然,小鎮上我每一個居民,都是想保護自己的家園,生活在公平的社會,人民之間是否應該要共融呢?《讓》片就是有一種跨越了不同國藉或種族的界限,彼此之間的連繫,造就了人民的團結,可是… 歧視依然,小數族群卻被受欺壓,Ken Loach與Paul Laverty便藉以這個故事的創作,道出現實的公義究竟何在?

Strength.Solidarity.Resistance

力量、團結、反抗,是《讓》片主要的命題,一群敘利亞居民,送了一支寫上這三個字語的旗幟給TJ和其他小鎮居呢,多謝他們的協助,才能夠身在異鄉繼續生活,相信這也是Ken Loach個人的想法,人和人之間的幫助,在社會上能夠得到平等和公義。雖然,片中的TJ雖然處於兩難,但是他卻認為,人和人之間就應該是要團結,凝聚力量,才能反抗不公不義,電影就是凝聚著一團火,Ken Loach默默地為人民發聲,今次卻加入了兩族之間的關係與衝突,人民之間該是互相幫助,才是團結的主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