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0年5月22日
地點:K11 Art House 8院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縱使同一屋簷下,但是彼此之間,卻會因為一些不能告知的事件,影響互相之間的親情,面對眼前本來關係密切的人,漸漸感到陌生。是夜觀看這部由曾執導《鳥獸行》與《若松獨立Go Go Go》等作品的白石和彌最新執導作品,因為「那一夜」發生的事件,道出了一段三兄妹與母親之間多人年來的感情矛盾。《那一夜:母親是殺人犯》白石和彌再次探討日本社會的寫實現象,反映著家庭暴力對兒女成長的影響,承受沉重的陰霾, 悲劇發生過後,能否被釋懷,繼續展開眼前的人生嗎?
《那》片故事發生在十五年前,滂沱大雨的那一夜,經營的士公司的小春,為了一直被丈夫施虐的兒女,將來得到幸福的生活,於是她便駕駛著的士,把丈夫撞死,而她承諾十五年後會回來找他們。十五年後的今天,三兄妹 — 大樹、雄二、園子都已經長大成人,各自隨著自己的夢想而生活,但是仍然不能忘記當年的事件,一直不能抹掉,這天晚上,她回來了,母親就在大樹與園子的眼前出現,彷彿十五年的時間,就像是不久之前,小春的出現,就是想彌補這十五年對他們的缺乏照顧,可是,這也成為了他們三人對小春之間親情的矛盾……
白石和彌執導電影的效率十分高,幾乎平均會有一至兩部由他執導的電影同年公映,有時候甚至會多至三部,2019年,他便有三部執導電影同時公映,《那》片便是其中一部。首次觀看白石和彌執導的電影,是2016年他為「日活羅曼情色電影45周年系列」執導的《雌貓們之夜》,影片探討日本社會女性的地位與生存價值和意義,而他及後執導的作品,同樣地以日本社會為命題,反映今天的寫實現象。
《那》片的鏡頭瞄準今天的日本家庭,電影改編自桑原裕子的舞台劇作,劇情從小春為了三名兒女日後得到安穩的生活,駕駛著經營的的士,於家外把枕邊人撞死,換來的是十五年後再相見的約定。這十五年間,大樹、雄二與園子三兄妹各自過著追尋夢想的生活,可是現實並未為他們夢想成真,只能活在「母親是殺人犯」的陰霾裡成長。影片的第一場,就道出了「那一夜」的主題,這一夜彷彿是平常的晚上,但是,在四位的主角身上,卻是漫長傷痛的一夜,久未治癒,刻在他們心裡的一根刺,永留心坎。
大樹、雄二和園子經常被父親欺凌虐打,滿身傷痕,小春不甘心看到他們被受欺負,才決定把丈夫殺死,原因是因為希望他們不再被虐打,讓他們過著自由的生活,然而,他們的生活真的自由嗎?他們也是期待著這一刻嗎?而父親被殺,只是小春一人的決定,縱使是為了兒女著想,但是他們卻是被動的角色,生活只是一直被牽引著,是他們想要的「自由生活」嗎?這倒是電影想讓觀眾思考的部份。
白石和彌透過電影中所提及的欺凌和虐待,引申至今天日本正在面對的家庭問題,壓力成為了暴力的源頭,受到不必要的傷害,只能默默的啞忍,最後卻做出犯罪的行為。縱使父親對三兒女不停的被施暴,但是他也是否應被受殺害呢?小春的行為,這也是否有罪呢?新聞把母親是殺人犯的案件大肆報導,三兄妹多年來承擔的群眾和輿論壓力,這是否更為暴力和殘酷呢?
母親回來了,一家人再次重聚,三兄妹對沒見多年的母親,既是親切,但又陌生,她當年認罪自首,出獄後並沒有立刻回家,反而走到不同的地方,回到家已經十五年後,這約定似是她對兒女們多年來的逃避後,回來是為了多年來對他們缺乏照顧而作出補償。相反地,三兄妹同樣地在逃避母親(也是逃避當年的事件),眼前的母親猶如陌路人,少了一份親情,關係能否彌補嗎?母親與兒女之間,糾結又能否化解嗎?
影片從這段母親與兒女的主軸篇幅,伸延出另一段的父子關係的故事,篇幅並不多,但卻引至影片後段的劇情發展。透過這兩段不同的家庭故事,反映著家庭之間的溝通忽略,父母對兒女欠缺了解,導致彼此的關係漸漸疏離,兒女可會誤入歧途,父母自責對兒女忽略照顧,難以解開親情矛盾的枷鎖。
影片的四位主要演員,表現平分出色,分別飾演三兄妹的佐藤健、鈴木亮平與松崗茉優,他們均表現出對於事件發生後,承受負擔的沉重傷痛,比較多的內心戲演出,展現出角色的神髓。而演出母親角色小春的田中裕子,角色既是內歛沉澱,但又不乏一點的幽默,表現收放自如。除了他們四位之外,片中的其他演員,如佐佐木藏之介、筒井真理子、音尾塚真、韓英惠等的演出,平穩精準的演繹,恰到好處。
對於母親是否為兒女帶來幸福自由的生活,《那》片其實並沒有給予觀眾的一個確實答案,小春為兒女的犧牲,是讓他們不會在被受傷害痛楚下成長,長大成人後,彼此各自都懷著不同的沉重心情,縱使難以啟齒,但是坦誠相對,家庭之間的關係,從破碎之中修補,解開心結,挽回彼此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