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8年8月23日
地點:大館賽馬會立方
一部感動真摯的電影,除了能夠從故事裡打動人心之餘,還有電影創作者的用心,縱使這類題材電影不少,但若是真的被受感動的,確實不多。是夜觀看的這部由《樹大招風》三位導演之一歐文傑首部編導的長篇電影作品,藉著一部音樂劇的表演,刻劃著人與人之間的溫暖。《非同凡響》一段動容真誠的樂章,譜寫著彼此之間的人情冷暖,探討社會對於不同階層的關懷。
《非》片故事講述於特殊學校任教音樂的徐寶雯,一直希望可以轉回主流學校任教 可是一直卻被標籤而被拒諸門外。寶雯為了讓更多人認識特殊學校內的學生,於是她便找來其他學校的學生當義工一起參與,讓他們從音樂劇採排期間,對他們有更深的認識,來自名校的思穎與反叛的珈豪則被參與其中。他們本來對於特殊學校的同學們沒有好感,然而卻因為一次的巧合,令他們對學生們漸漸改觀,甚至是融合他們的學校生活中……
歐文傑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曾執導多部短篇電影作品,當中包括於第二屆鮮浪潮短片競賽中奪得鮮浪潮大獎與最佳電影(公開組)的《聖誕禮物》,接著加入杜琪峯的「銀河映像」,為多部電影作品編劇,當中包括杜琪峯執導的《單身男女2》與 《高海拔之戀II》,後者更於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奪得最佳編劇。執導的電影包括《十年》的「方言」,以及與許學文及黃偉傑合導的《樹》片,兩片均於香港電影金像獎中奪得最佳電影。
《非》片是歐文傑首部個人編導的長片作品,電影透過一位於特殊學校任教的徐寶雯作為視點,從她的角度看著天真無邪的小朋友們,如何被受到排擠和忽視。電影以徐老師到學校見工面試作為開端,接著從影像裡交代著徐老師在學校任教時的情況,既是承受對老師帶來的壓力,也要應對照顧學生的困難,但是她希望透過音樂劇,讓更多人認識特殊兒童的內心世界。
電影以特殊學校作為故事的主要背景,素材上亦十分清晰明確,藉以特殊學校與傳統學校之間的分別,伸延著對社會不同階層的注視,反映社會的現實和殘酷,以及反思香港的教育制度。因為音樂劇而撮合著兩個不同階層的師生在一起,因為相處一段時間而彼此認識加深,從而更漸漸理解他們的純真可愛的世界… 然而,在這個社會裡,歧視是一直都是存在著,試問有誰能夠理解特殊兒童的心境呢?
歐文傑以平實的手法拍攝此片,片中的特殊兒童成為了電影的主角,面對著三位不同背景,仍然要面對人生的角色,他們的生活既是困難,但是他們卻被這群學生在台上的排練,從而明白到人生的意義。很喜歡片中的其中一個比喻,就是利用植物比喻成兒童的成長,植物需要不同的養份,在陽光下的照射,和每天的種植和澆灌,才會長得茂盛;兒童與學生也是這樣,無論是資優生、反叛生、還是特殊兒童,他們都是要從不同的教育中慢慢的成長。
片中的三位主要演員表現均為出色,谷祖琳、余香凝、岑珈其三人在片中分別都能夠演繹著角色的性格。谷祖琳在片中飾演的徐寶雯較為內歛,對於音樂劇與帶領特殊學生滿懷抱負,表現得恰如其分。余香凝飾演的思穎,性格較為沉寂孤獨,她在片中的表情與動作(尤其是那寒背木枘的表情),完全地展現著角色的神髓,演得入木三分,可說是片中最突出表現的一位。飾演珈豪的岑珈其,在片中的角色從反叛變得善良,跟過往演出的角色狼更多的發揮,表現準繩。除了他們三位以外,當中一位令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會是飾演珈豪弟弟珈朗的謝珈朗,他在片中演出自然,當中一場戲更看得自然留下眼淚來(那一場戲就留待入場觀看便知)。
影片的英文片名《Distinction》充滿著諷刺意味,藉著特殊學校的教育,反映著對傳統學校那教育制度的不足和對學生的忽略,求學仍然是要求分數嗎?大概仍然有不少的家長,希望自己的子兒養育成才,但這已經不是今天學習的重要元素。歐文傑對不同階層人物的那份人情世故,從短片伸延到長片,活在同一個天空下,人與人之間就應該是要融洽的相處,才能夠明白彼此心裡所想的是什麼。《非》片能夠展現著這份細膩真摯的感情,音樂譜出了彼此之間的關係,反映著社會對不同階層的注視,演奏出溫暖非凡的人生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