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8年7月18日
地點:安樂影片試片室
對於伊朗電影的第一份感覺,就是導演利用影像於探討行賄與官僚等議題,然而,因為當地對於電影製作的嚴謹制度,導致在電影的創作受到一定的制肘,但是當地的導演沒有因為這樣的限制而放棄,反而更引發起他們對電影的創作。被伊朗政府禁止拍攝電影的Mohammad Rasoulof,去年執導的最新作品於康城影展奪得「一種關注」單元大獎,直接地探討當地的政治問題。《就算世界與我為敵》透過冷峻沉實的影像,呈現著社會的強權壓迫,無形的抑壓展現著內心的怒與恨,反思伊朗社會今天政治景象。
《就》片故事講述為人正直的Reza,與妻兒一起居住在伊朗北部郊區,以養金魚為生。本來Reza以為賣出金魚可為生活帶來安穩,可是他屋外的空地被跟政府勾結的大財團看中,對方用盡方法令Reza搬離,甚至截斷水源及把金魚毒害,把Reza推向邊緣之路。然而,Reza發現令他步向邊緣的不只是企業大財團,甚至是政府、法庭、警方、與鄰居等等,令掙扎求存的Reza受到無形沉重的壓迫……
伊朗導演Mohammad Rasoulof於2002年執導他的首部長片《The Twilight》,接著於2005年執導《Iron Island》,2009年則完成《The White Meadow》。2011年,Mohammad Rasoulof執導的第四部長片《再見伊朗》參展康城影展的「一種關注」單元,並奪得最佳導演,2013年的《Manuscripts Don’t Burn》則於「一種關注」中奪得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就》片則奪得「一種關注」單元大獎。2010年,他跟《伊朗的士笑看人生》導演Jafar Panahi一同因以電影批判伊朗而同被犯上「危害國家安全」罪行,最終被捕被判入獄及禁止拍攝電影,但是他們仍然為電影創作,拍攝多部令人深思的作品。
《就》片藉著一位為人正直的Reza作為故事的主線人物發展,隨著他面對那不同的壓迫,映射今天伊朗社會的冷漠。Reza與妻兒本來生活在伊朗的市區,然而因替工人爭奪權益而被剝奪工作,只好走到郊區生活。還以為生活可以簡單安穩一點,反而換來的卻是更強烈的打壓,失去工作和金錢,甚至失去了家園,他也只能做什麼才能保護自己和家庭呢?
隨著故事的發展,透過不同人物的周旋,突顯出男主角的為人態度,Reza是一位處事不越軌的人,每每都是循規蹈距,但是他一直被受欺壓,無奈接受「莫須有」罪名,甚至是破壞他唯一的經濟來源,令他步進沉澱壓抑的狀態,最後也只好選擇解決的方法,不過,當他一切以為平息的時候,換來的卻原來是另一個開始……
Reza被受財團與政府的打壓,身為妻子的Hadis也會在背後支持丈夫,亦希望他能夠走出陰霾。Hadis在片中的定位比Reza清晰,她具有女權的能力,明白到社會的黑暗,她本希望Reza能夠妥協來解決問題。這時,於學校當校長的Hadis則開除一位非穆斯林的女學生,更向女學生與家長提出搬走,正在被受欺壓的Hadis,這時卻成為施壓者,諷刺著她站在家庭與社會之間的衝突矛盾。
電影引用了不少的隱喻,諷刺著伊朗當代的問題,「金魚」在片中是代表著生命,Reza飼養金魚,代表著對生活仍帶著一點的光彩和希望,可是金魚被毒害,反映著對生命的絕望無助。Reza本是一位伊斯蘭教徒,飲酒是一種穢行,然而他在片中卻釀製醇酒,到最後更釀出濃度高的酒,映照著Reza心裡的那份憤怒的情緒起伏。
縱然,電影一直沉澱著暴力與壓迫,但是從影像裡卻一直沒有呈現著暴力的畫面,當中則以簡單的篇幅帶過暴力的劇情,大概也是導演把這些情節作修飾。整部作品呈現著強烈的劇情張力,層層推進的故事發展,刻劃著男主角的心境反覆,反映著對伊朗政治的批判。
觀畢電影後,第一刻突然想起了杜琪峯的舊作《黑社會以和為貴》… 當然,《就》片沒有在說什麼社團選舉的元素,但是兩片的人物,同樣是被遇到社會帶來的壓迫,受到暴力的對待,本想利用自己的方法解決問題的發生,最後打算抽身而去,過著平穩的生活,可是最終換來的卻是另一個開始。兩片最後的一個鏡頭的處理,卻是更為巧妙,《就》片中的Reza匿藏在岩洞裡的反思,與《黑》片中Jimmy仔走出屋外望著外面草地無助的一刻,兩者無獨有偶,彷彿就是一個巧合的呼應。
Mohammad Rasoulof的電影具有意象,透過影像刻劃著今天伊朗的狀況,《就》片不少值得讓觀眾反思的故事情節,影片呈現出殘酷的社會現象,揭露政府的黑暗,寫實地描寫著人性的冷漠無情,無論戲裡與戲外,也在流露著一份傷痛的絕望。
在〈就算世界與我為敵 — 強權與壓迫下的求存和希望〉中有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