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7年6月19日 / 7月6日
地點:MCL Festival Grand 6院 / 台北中山堂中正廳
每當提起「香港新浪潮電影」的時候,腦海裡第一位想起的,必定是許鞍華,多年來許鞍華以不同的形式,拍攝出不同題材的作品,每部作品總會展現著個人的風格色彩。繼前作執導以中國女作家蕭紅的故事《黃金時代》後,她的新作回到四十年代的香港,刻劃著一段女性傳奇的時代。《明月幾時有》許鞍華的功力依然十足,導演技巧精準細緻,描寫著這一段香港傷痛的史記,人民面對逆境反抗的英雄事跡。
《明》片故事講述一九四一年年末的香港,二戰過後,日軍佔據香港,並搜略在港的文化人,面對淪陷時期,抗日組織東江游擊隊負責營救文化人,離開香港。淪陷時期的香港,小學老師方蘭任教的學校停課,跟母親相依為命,她的戀人錦榮跟方蘭分手後,跟隨日本憲兵工作,方蘭毅然遇上當遊擊隊的短槍隊隊長劉黑仔,加入營救作家的行動,傳送情報,希望可以藉此而跟日軍對抗……
許鞍華自1979年首部作品《瘋劫》開始,已經開始展示著個人的導演風格與技巧,以改編真人真事的驚慄電影作為首部作品的素材,實是令人刮目相看。後來許鞍華執導的電影作品,涵蓋著不同的特色,展現著她的個人獨特格調,繼有社會寫實的《投奔怒海》與《千言萬語》、驚慄與人性探討的《幽靈人間》、或是人物描寫的《女人四十》與《桃姐》片等等。
許鞍華的大部份作品都是以女性作為主導,《明》片也不例外,電影隨著女角的人物塑造,營造著女性的細膩但滿載形象。電影以這三位主要的人物 — 方蘭、李錦榮與劉黑仔作為主線,從他們的第一身角度,描寫著面對日佔時期的景況,他們經歷著生死的危險,亦面對著香港淪陷時期,所引致的生活困境,繼而展開了一段反抗的行動,默默地起義。
《明》片沒有一般抗戰題材電影的激昂,也沒有以一個主觀性的角度描寫對事件的觀點,電影整體來得易於入口,貫徹著許鞍華的風格,平實的調子讓人慢慢地感受著人物之間的那份熾熱。電影呈現著一份人民面對困境之時,所展現出來的團結,向逆境對抗。隨著不同人物的角度,令影片顯得客觀,讓觀眾帶來多一點的思考空間。
無疑,電影的劇本結構確是有點零碎,主線明顯,但卻顯得散亂,每個段落都似乎未算工整。幸而,許鞍華卻仍能把電影處理得井井有條,加上Mary Stephen的剪接,卻令整體顯得完整扎實。影片的配樂是繼《姨媽後現代生活》後再次跟許鞍華合作的久石讓負責,這確是影片的精髓之一,縱然配樂不多(大概是想把影片呈現得更寫實的感覺),但是音樂卻能夠發揮著對劇情的節奏感,把電影的張力與氛圍層層推進。
片中三位主要的演員 — 周迅、彭于晏與霍建華的演出表現雖然稱職,但是感覺上三位仍未能夠表現著最大的發揮,況且擬於三位在片中需要配音(變成香港人),令角色失真,頓時感到有點失色(許鞍華作出此選角決定,大概也是市場的原因吧)。然而,片中有不少更讓人注留意的演員參演,當中不得不提的,是演繹方蘭母親的葉德嫻,她幾乎是電影裡最令人看得觸動的角色,她對女兒的疼愛,暗地裡幫方蘭,以行動表現抗爭,把角色發揮得淋漓盡致,恍惚她就是那個年代的「桃姐」吧。
看畢《明》片後,心裡卻不斷地思考,在那陌生年代的香港,面對著難以形容的淪陷,這時有一眾愛護家園的人民,願意以不同的方法挺身而出,危在旦夕之時,暗地裡拯救自己的家,讓人感到偉大。影片的故事本來就是十分沉重,也許會有一份愛國熱血的澎湃,但在許鞍華的手裡,卻是從這份熱血裡,滲透著一份平實而恰如其分的情感,調子放輕,觀眾易於投入。《明》片猶如電影裡幾位主角般,從不同的角度裡,看著事情的不同觀點,作為觀眾,從個人的視點,也會看到什麼的喻意呢?
p.s. 於台北電影節觀看的是國語版本,除了三位主要演員以原聲演出以外,其他演員都需要重新配音,無疑這是市場的因素,但是這是一個關於香港的故事,卻變以國語作為影片主要的語言,顯然難以投入,這是有點失色的。
在〈明月幾時有 — 一段不能忘記的歷史〉中有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