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6年10月31日/2017年5月12日/7月2日
地點:百老匯電影中心1院/4院/台北新光影城1廳
對於熟悉香港劇場的觀眾們,對彭秀慧這名字絕不陌生,她是香港劇場其中一位重要的成員,創作與演出過不少的劇場的作品。2005年,彭秀慧創作了首個自編自導自演的獨腳戲作品,這部講述兩位即將踏入三十歲的女子,描寫著她們的心態,劇場作品一直重映,叫好叫座。2016年,彭秀慧把這個故事改編成電影版本,成為她首部自編自導的電影作品。《29+1》從舞台走到銀幕,彭秀慧保留著原著故事的結構,展現著角色的細膩情感。
《29+1》故事講述兩位同年同月同日生,即將踏入三十歲的女子 — 林若君與黃天樂。林若君性格獨立,在工作上認真態度的女性,即將踏入三十歲的她事業穩步上揚,但是跟男友楊子豪的感情卻漸起風波,跟父母關係亦開始生疏,令她感到力不從心。黃天樂天性開朗,每天都是帶著笑容生活,她跟好友張漢明自小認識,二人感情要好,一天,黃天樂做了一個決定,實現自己的夢想,到法國欣賞她夢寐以求的「日落巴黎」。兩位同是即將三十歲的女子,她們卻面對不同的成長心態,她們如何迎接第一個「Saturn Cycle」呢……
彭秀慧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表演系,畢業後加入中英劇團參與不同的劇場作品演出,2003年離團後参與不少的獨立創作,監製及演出不同的作品。2005年創立Kearen Pang Production,首個自編自導自演的作品,便是《29+1》,此劇一直受到觀眾歡迎,多年來不斷的重映,直到2013年,彭秀慧最後一次為此劇演出。除了《29+1》,彭秀慧其他的舞台劇作品包括《再見不再見》、《月球下的人》與《Tiffany》。而彭秀慧第一次接觸電影的崗位,是2006年為彭浩翔執導的《伊莎貝拉》編劇。
《29+1》是彭秀慧首部編導的電影作品,從舞台走到銀幕,無論在故事的舖排與角色的設定,兩者總有一定的分別。在舞台上,這是一部個人獨腳戲,由彭秀慧一人擔演林若君與黃天樂兩個角色,由於是現場的演出,還要是同時拿捏著兩個角色的性格和神髓,故是有一定的難度。在電影的版本,這成為了一個群體的project,分別由周秀娜與鄭欣宜分別演出這倆性格不同的角色,加上人物與場景增多,令整部作品也變得豐富起來。
說回影片本身,彭秀慧改編她首部個人創作的劇場作品,似乎是「理所當然」的,始終作品對她來說意義重大,將它從舞台帶到電影,感覺猶如作品跟彭秀慧同樣地在成長,走進另一階段。電影從林若君的篇幅作為開端,以一段簡單的旁白,把觀眾帶著她的生活裡,認識這位都市忙碌的女性。接著,劇情便開始描寫林若君對於即將迎接三十的心態,她既是要面對,但也不敢面對,既是著重工作,但又不能缺乏愛(家庭與男友),令她在倒數的一個月裡,漸漸感到無形的壓力。
故事的中段開始講述同樣準備迎接三十的黃天樂,很不一樣的,就是黃天樂時常帶著愉快的心情上班,視老闆如家人,有一位跟她感情要好的朋友張漢明,他們無所不談,時常分享快樂與不快樂的事。在她的生活裡,似乎是沒有一點的壓力,但是,其實她是懂得如何面對,樂天的性格令她知道無論在任何時候,只要每天的一笑,所有煩惱也會抹走。
在劇本上,彭秀慧把二人的性格描寫得十分清晰細緻,尤其是兩位女角的性格,對於生活或人生的心態,顯現著彼此之間的對比與忐忑。除此以外,彭秀慧在每一場的戲份裡,加入不少值得留意的細節 - 從人物之間的互相呼應,場景的設計,這些細節位都能夠把電影顯得更為豐富。作為第一次電影的執導,彭秀慧整體的表現恰好,當然… 對於執導一個熟悉的故事,對她來說也會是比較容易驚馭。
片中分別找來周秀娜與鄭欣宜分別演出林若君與黃天樂這兩角色,以取代彭秀慧在舞台劇由一人同時分飾兩角的演出。周秀娜飾演的林若君較為獨立與認真的女子,她在角色的性格上拿捏恰準繩,演技亦見有很大的進步,可算是近年她在電影中最亮麗的演出。鄭欣宜演的黃天樂性格開朗,在外表上她跟角色十分切合,演出上亦恰到好處,突出了角色的神韻。除了兩位女角以外,另兩位男角表現亦見不俗,楊尚斌與蔡瀚億分別演出的楊子豪與張漢明,兩者跟兩位女角的性格相承,在演出亦互相擦出火花。另外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在片中演公司老闆Elaine的金燕玲,與演林若君父親的黃先洸,他們在片中戲份不多,但是亦能把角色掌握精準,很好看的演出。
對於曾經看過舞台劇的觀眾們,難免對《29+1》的電影版本是有一點的比較,無疑在整體的創作上,舞台劇版本是有一定的難度,在這小小的空間表演,總比電影裡的發揮有限。電影版本彭秀慧以不同的手法處理這個故事,呈現著劇場裡看不到的空間感,保留著故事本身的細膩情感,以不同的角度,從日記與生活形成兩位主角之間的互動。縱然… 故事沒有觸及著那份共鳴,但是仍然被片中的情感觸動著,帶著一點的感動,與林若君與黃天樂的笑容,一起「由零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