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4年10月10日
地點:The GRAND 3院
近期有不少香港的獨立電影,可以於戲院作正式公映,這除了反映著香港的市場需要不同類型的電影以外,還有的是有不少的電影公司很支持不同類型的創作,令今天的觀眾們可以於戲院看到不同的電影創作。黃浩然的首部創作的電影,在有限的資金之下,拍出了一部題材很特別,而拍出了一份很有香港情懷,以及很有意思的作品。《點對點》中的兩點之間距離,可近也可遠,兩點連成一起後,距離近了,也看得清楚了… 意味著兩者之間的關係與溝通,只要慢慢走近,就能夠看得更清晰。
《點》故事講及剛回流香港不久的雪聰,到了一家設計公司工作,跟同事們很少溝通,在這段時間,他走到街上的不同角落,畫上了一些點對點的圖案,然而這些圖案其實就只有他才知道這是什麼的一回事,直到有一天。。。由長春來港任教師的小雪,獨自一人來到生活,起初不習慣香港的生活節奏,對其他人欠缺溝通。一天,她發現了這些點對點的圖案,引起了她的興趣,找出破解的方法。這些圖案,代表了雪聰對兒時回憶的感受,也代表了他的香港的一些舊回憶。對香港陌生的小雪,從圖案中感受著這份的回憶,也因為這些圖案,令跟別人欠缺溝通的雪聰與小雪漸漸連在一起……
近年有不少導演的作品,都開始趨向獨立製作為主,這除了可拓展香港電影市場外,還可以讓電影的題材有很大與自由的發展空間。當然,最重最重要的是可以讓觀眾們有更多類型電影可選擇。當年陳果的《香港製造》成功打開了戲院公映香港獨立電影市場,成績婓然,同時也開始對獨立製作加深了一點的認識,繼後也有不少的獨立製作,能夠於香港的主流戲院作公映,令觀眾們也漸漸對獨立電影的製作,有著不同的觀點與角度,看不同類型題材的作品。
此片是黃浩然的首部自編自導的作品,他的首作的題材偏向較清新脫俗的感覺,藉著兩個來自分別回流香港生活,以及來到香港工作的男女,從他們的不同角度與感受,回看香港的社會發展,以及他們於社會上的不同生活方式。影片先從一些香港的舊照剪影開始,慢慢層遞式將故事推展出來,讓觀眾從影像圖片的描述,開始著筆於故事的發展,以點對點這兒時玩意作為故事的骨幹,從兩位主角因為這玩意而巧合地連在一起,譜出了一段很有趣的追逐遊戲,而黃浩然在整體的處理上也較為工整,交代出了生活因為都市發展而變得急速,恰如其分。
兒時在兒童書刊上,都會有這些點對點的遊戲,畫出了不同的圖案-電影就從雪聰兒時於書刊上的點對點遊戲,勾起了他對以前與現在香港的都市變遷,於街角上畫上不同的點點圖案,讓他念起不同地方的感受。巧妙地,雪聰的圖案卻被從長春來港工作的小雪逐一解破,從這些圖案中,小雪漸漸認識香港的發展,也開始在了解著這位既相識但又陌生的雪聰。雪聰與小雪的角色設定有點相近,他們二人慢活,不太善於溝通,各人均以不同的方法來多了解自己,在自己的工作上,或是在這個社會上,應該要處於一個什麼的位置。
片名「點對點」除了是片中兩主角的玩意外,大慨也可以解作二人面對人與人的溝通,兩點仍未連在一起,距離可遠可近,難以明白對方的心境,但是以線將兩點連上,距離拉近了,也能夠把對方看得更清楚,漸漸更懂得如何跟別人溝通。片中的人物大多數都以短訊或通訊工具來跟別人對談,無論對方是在海外,還是在身旁的位置,都欠缺了面對面的對談,只是利用文字的表達-這似是導演在反諷著因為社會的發達,令人與人之間溝通逐漸消退。
導演找來久未拍電影的陳豪,以及內地演員蒙亭宜擔演雪聰與小雪的角色 — 已經不記得對上一次看陳豪於銀幕上的演出是何時,不過一定很記得當年《晚9朝5》中的演出,而他這次演的角色雪聰比較含蓄,性格上帶一點的傻勁,表現恰好。而蒙亭宜於片中演的小雪,性格比較內斂與文靜,在演出上亦掌握得四平八穩,表現出色。而片中亦有不少演員的演出,尤以久未露面的邵仲衡最為有驚喜,而其他的如邵音音,林子聰,張雪芹等的演出,均為不俗。
影片的題材可算是十分鮮明,這一點跟那一點,本來沒有相遇,後來的擦身而過而二人相識,發覺原來大家彼此在找的,原來就是他和她,這兩點連在一起,二人就開始走近了。編與導的黃浩然藉著對香港的都市發展,看到一遍土地的變遷,勾起了雪聰重拾點對點的玩意,來對香港回憶一番,這是十分有趣的平衡描寫。作為第一部自編自導的作品,黃浩然拍出了一部充滿香港特色的作品,從這一些小小的點,引申出一份很宏大的回憶與感受,回看到我們一起曾經經歷過的時代。
在〈點對點 — 走到香港大街小巷的情懷〉中有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