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恨透視 — 人性本質的恐懼和獸性的埋藏

日期:2023年8月2日
地點:百老匯電影中心 4院

人性,本來就是最真實,最直接,也是最自私,最善惡,因為不同的外來因素,不同的選擇,揭露人類本性的醜態,這也是反映當前的事實一面。《4月3週2日 — 墮胎日記》、《畢作虧心事》羅馬尼亞導演Cristian Mungiu最新自編自導作品,透過冷峻的影像,揭開虛假和醜陋的人性本質。《仇恨透視》一場十七分鐘的長鏡頭,呈現出人性的仇恨、歧視、成見,把仇外心態表露無遺。

《仇》片的故事講述本來於德國當屠夫的Matthias,因為受言語的侮辱繼而傷人,被逼潛逃返鄉回鎮。本來一心希望重投家庭溫暖的他,卻被妻子冷視,兒子亦因為受到驚嚇而一直沉默不語,父親病重,Matthias只好投向於鎮內麵包廠當主任的舊愛Csilla。近日,麵包廠聘請了來自南亞的外勞前來工作,本來相安無事,可是事情觸發到鎮內的居民,展開了一場揭開人性醜惡面紗的審判…

相隔六年,Cristian Mungiu自編自導的最新作品,再次以故事來揭開人性本質,這次不單只是從單一角度來探索電影的主題,更以一群來自不同階層的人物,刻劃著本性的醜陋。電影的第一場,把鏡頭聚焦在看似寧靜和諧的小鎮上,小孩回學過程中,因為一件事件,漸漸揭開了這個小鎮的「秘密」。接著,劇情便轉到男主角Matthias身上,生於羅馬尼亞的他,走到德國工作,「外勞」掛在他的身上,後來,他本來因為一個電話的急事(刻下便能猜到男孩是Matthias的兒子)是卻被受到歧視及霸凌,決意回到家鄉,以為一切會變得安好,可是… 他被受家庭卻的冷待,令自己感到這個本來熟悉的環境漸漸陌生。

接著,數名外勞來到小鎮的麵包廠工作,眾人對於他們的出現,各持己見,甚至說是要罷買麵包來宣權,反對外勞來到自己的家鄉工作。刻下,這班外勞與Matthias卻形成了兩者身在外地工作的身份對比和諷刺,他們本來就是不屬於工作的地方生活(或生存),彼此都是為了糊口,卻選擇到其他地方工作,卻遭到歧視與言語的霸凌,甚至利用暴力來趕走他們,把這個本來安好的地方,顯得更加複雜混亂。

究竟Matthias的兒子遇到什麼事,導致一直沉默不語呢?影片其實沒有給予一個肯定的答案,但是,導演Cristian Mungiu在故事的舖排和敘事上,作出了很多的暗示。Matthias一直帶著長槍在小鎮上,把在懷疑是小鎮出現的外人以槍聲驅趕他們,暗喻人和野生動物之間的對立。不過,相反來看,其實Matthias也只不過是曾經生活在德國的一隻野生動物嗎?

留意到不少對於此片的宣傳,都會以「十七分鐘長鏡頭」的一場戲來作噱頭,對於這場戲的觀感如何,暫時不談。然而,這場戲衍生的原因,就是因為片中的外勞走到小鎮工作,才成為了影片的引爆點,本來以為大家和睦融洽的相處,卻因為外勞來工作,居民與市長召開了公聽會,眾人議論紛紛,氣氛高漲,從不同居民的字詞裡,道出了他們對於外勞們的歧視,觸發了每一個居民的情緒,從而,變成了這十七分鐘的長鏡頭。

不能否認,這十七分鐘的長鏡頭十分精彩,觀看的一刻,雙目聚精匯神在於整個聽證大會中,那時還沒有留意到這就是那場長鏡頭,依然專心地留意每一個人物的表情和神態,居民與麵包工場人員之間的對侍,他們的言語各自是為了保護自己的一方,漸漸增強了整個場面的氛圍。這一場戲份並沒有任何特技,只是一個鏡頭,一群演員的演出,卻帶出了很濃烈的劇情張力,以及導演執導的技巧能力,功不可沒。

《仇》片的原名為《R.M.N》,是羅馬尼亞語 Rezonanta Magnetica Nucleara,解作為核磁共振,即英語的 N.M.R.(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剛好相反。男主角帶他的父親到醫院做一次核磁共振,從手機上的圖片看著核磁共振的結果,導演利用鏡頭捕捉著小鎮的森林外貌,刻下表達著羅馬尼亞這個小鎮漸漸被受到侵害,從而反映今天社會的仇恨枷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