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年2月6日
地點:百老匯電影中心 2院
在不同的國度,出生於貧窮家庭的小孩,父母為了讓他們過著安穩的生活,把他們送到被領養家庭,帶到不同的地方,過著簡單平穩的生活,然而,小孩長大成人之後,有沒有想過回到昔日的家園,重講他們曾經的「父母」呢?柬埔寨裔法藉導演Davy Chou最新執導劇情長片,以一位兒時被送到外國領養的女子,回到自己的家園,重拾屬於自己生活的文化和快樂。《回首爾後》Davy Chou平實細緻的敘事,探討文化歷史與人物的衝突,思考「家」與「快樂」的定義。
《回》片講述自少被送到法國領養生活的Freddie,本來獨自要到東京旅行,可是颱風影響了行程,轉到南韓的首爾 — 曾經屬於她生活的地方。在這次的旅行裡,站在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Freedie也展開了一段尋親的旅程。然而,在法國成長的她,一直沒有再跟她的親生父母聯絡,他們之間有著不同的文化,令Freedie刻下感到這次尋親是否正確,她應該回到法國繼續生活,還是留在本是家的首爾…
Davy Chou的前作《紙醉金迷鑽石島》是以揭開柬埔寨當下年青人的生活面貌作為故事的著筆,最新編導作品《回》片,同樣地以探討被遺忘的歷史為主題,地點從柬埔寨走到南韓,藉著一位出生在首爾,居住在法國的少女,在不同的文化裡,人和物的相遇,重拾過去遺失的熟悉,透視著她的身份衝突和家庭的思考。
電影主要分為四個部份,第一段是Freddie盲打誤撞地到了首爾旅行,展開了一段重搭家園的旅程,在這片土地上,她對於文化的差異,語言的不同,距離似近還遠,跟生父難以溝通,生母不願意跟她相見,令她產生對於「異鄉」和「家庭」的思考;第二段,兩年後,外表截然不同的Freddie,在首爾的街角上,似乎已經習慣了當地的生活,本來不懂韓語的她,能夠講韓語,跟當地人互相溝通,但是她的性格依然,我行我素;第三段,五年後,Freddie因為工作,再次回到首爾,再次跟生父相遇,跟生母的相見,「家庭」的距離拉近。最後的一段,一年後,Freddie看到在旅館裡的一座琴,輕輕地彈奏著音符,讓她回想起一點的回憶…
《回》片是導演Davy Chou取材自其朋友的親身故事,影片以平實的敘事模式,描寫Freddie在不同的時期裡,對於自己的家園和家庭的定義,不同的段落,層次的推進,刻畫著Freddie的內容轉變,對於自己的身份懷疑。影片的劇本舖排,結構完整流暢,把人物的心境描寫細緻,娓娓道出對於「家」與「快樂」的定義和深思,同時亦寫下舊日生活於貧窮家庭的南韓人,為什麼會把自己的兒女送走,他們亦因為這樣,希望能夠尋找自己的身份,以及舊日家園的歷史。
很喜歡影片女主角Park Ji-min的演出,她並不是專業演出,是一位法籍韓裔視覺藝術家,Freddie的角色設定,跟她本人有著相若的經歷,大概是因為這樣,她的演出表現得細膩自然,性格層次分明,演繹著不同時期的角色神髓,收放自如,發揮得淋離盡致。
《回》片描寫著一段這漫長的尋親之旅,紮實地探索角色的身分認同、性別認同等命題,個人身份的思索,家庭和文化的衝突,如何地去承受眼前的轉變,對家庭的深思,探討在今天的時代裡,角色心裡的糾葛,歷史文化與個人命運細緻交融,體會到Davy Chou對於過去的親身經歷,展現著面對文化的差異和距離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