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辱 — 承受面對墮胎的壓抑與批判

日期:2022年8月8日
地點:PALACE ifc 2院

最近,美國聯邦最高法院裁決,美國憲法不保護婦女的墮胎權,墮胎合法與否應由各州決定,令世界各地對 「墮胎」條例議論紛紛,墮胎法被推翻後,女性的權利能否再受到保障嗎?法國導演Audrey Diwan編導,改編自法國女作家Annie Ernaux文字作品,寫下一位少女面對墮胎與學業的衝突。《孕辱》面對法例和女性權利之間的矛盾,生育的自由,承受沉痛的傷痕。

《孕》片故事發生在1963年,性格開朗Anne於大學就讀文學,成績優異,一天,她發現自己沒有來月經三周,漸漸感到懷疑,於是便去醫生檢查,發現原來已經懷孕。在壓迫的年代,墮胎是忌諱的行為,安妮不能對家人說,朋友也只能置身事外,她只能獨自去面對這迷失的前途。眼見自己的肚子漸漸脹大,Anne內心的焦慮和不安也隨之而膨脹,絕望之下她決定不惜一切,尋找墮胎的渠道,就算可能會坐牢,亦願意承擔巨大的痛楚,誓要自己主宰自己的身體和決定自己的人生,直到這天晚上…

改編自法國女作家Annie Ernaux半自傳小說的《孕》片,故事背景設定為六十年代的法國,那時,墮胎仍未合法化,所以這是一個避忌的話題,亦是當時女性(尤其是少女)獨自面對的傷痛。電影以女主角Anne的第一身角度,從她發現自己懷孕,面對學業的問題,身邊朋友難以啟齒和協助,沒有家人的支持,令她只好獨自地面對。

電影以簡短的篇幅描寫關於Anne的背景,Anne對學業的重視,跟朋友之間的關係等等。成長於六十年代法國的Anne,那時的法國還未合法墮胎,對於女性來說,少了生育的自由,承受的壓力也加深。她曾經是旁觀者,看著同學被受困擾導致學業被受影響,然而,意外懷孕過後,這成為了她人生的轉捩點,獨自承受外來的壓力,別人的眼光,令她漸漸地被受排擠。

影片並沒有刻意地交代Anne如何地懷孕,直接地道出她面對懷孕後的心境反覆,她的心理忐忑,導演以1.37:1的畫面比例,捕捉著女主角的心境起伏,展現著主角心裡的抑壓,鏡頭亦一直地捕捉著女主角的表情,加上這畫面的比例,呈現著更沉重的壓迫感。導演把Anne整個墮胎的過程,幾乎是完整地呈現在觀眾眼前,雖然鏡頭一直地在聚焦著Anne的背面,然而,看不到她的表情,但卻聽到她墮胎過程時發出的聲音,作為觀眾的就更感受到她的「痛」… 不只是因為手術時的痛,還有她心裡的傷痛。

觀畢《孕》片過後,一直被電影那份沉重抑壓的氛圍沉澱著,及後亦有跟朋友討論著一個問題 — 對於《孕》片的觀感,其實是很難以「喜歡」來形容,但這並不是說電影不好,反而是很好,電影直接地描寫社會的寫實現象,探討墮胎的議題,女性有否被受尊重及其權利等問題,同時亦反思面對墮胎的心理思緒,自己作出了這個決定,留下沉痛的傷痕。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