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女孩 — 文化差異與衝突的青春成長

日期:2021年11月18日
地點:K11 Art House 9院

八、九十年代,「移民潮」的擁現,不只是香港人,還有其他亞洲地區的人,帶著家庭,走到別的國家,展開新的生活,然而,不少人亦因個別的理由,漸漸回流,但是,亦因過去的生活模式和身份轉變,回流過後,如何看待自己的「身份」呢?台灣導演阮鳳儀首部執導劇情長片,以半自傳形式,描寫一位少女從美國回流台灣後,如何去看自己的身份。《美國女孩》既是導演的個人自傳寫照,也反映屬於台灣的集體記憶,回看過去文化與家庭的轉變。

《美》片故事講述跟隨母親移民美國五年的芳儀、芳安兩姊妹,因為母親患癌,需要搬回台灣治療,和父親一起團圓。剛上國中的芳儀,因為語言不順和文化差異,需要重新適應,朋友也重新認識。這時,父親經常回內地工作,只剩芳儀、芳安與母親三人在台灣,雖然三人於美國一起生活,但是在台灣的陌生環境下,芳儀與母親漸漸產生衝突。

《美》片的故事取材自阮鳳儀的個人故事,她於1997年跟隨母親與妹妹一起到美國生活,2003年因母親罹患癌症回到台灣生活,2018年執導改編自己移民經驗的劇情短片《姊姊》,描寫姊姊、妹妹與母親移民到美國後承受的生活壓力,《美》片則是描寫母女三人從美國回到台灣後,面對的卻是不只是生活的壓力,還有家庭峙間的溝通和緊張關係,可說是《姊》片的延續,兩部作品的連貫,阮鳳儀完整地說著她的自傳故事。

《美》片的故事設定為《姊》片的約五年後,時為2003年,芳儀、芳安兩姊妹跟隨母親一起回到台灣,她們重新適應不同環境的生活,從西方的文化,回到截然不同的東方文化生活,本來嚮往著當地的社會文化和生活的模式,刻下回到這個既熟悉又陌生的環境,離開一起玩樂的朋友們,她們想繼續這樣地生活下去?還是決定要離開回到「家園」呢?

阮鳳儀把自己的故事,從現實走到銀幕上再次呈現,寫實的舖陳,道出了芳儀對生活感到迷茫,對母親的關係漸漸陌生,以及對環境的再次認識,面對文化的衝擊。不只是芳儀,母親其實一直都憧憬「美國夢」的生活,可是因為病情而回流台灣,破碎她的夢,受到打擊。從短片到長片的創作,阮鳳儀透過這兩部取材自個人成長經驗的作品,既是沒有煽情,輕描淡寫地道出了一段日常的親情故事。

從兩地文化的差異,家庭的倫理,阮鳳儀寫下當代社會的生活承受的壓抑,藉著自己的個人的過去 經歷,把這故事呈現得更為寫實,然而,電影對於文化的踫撞,沒有十分多的著筆,反而是從人物面對這文化的差異描寫比較多,大概這也是導演的回憶重拾。電影透過芳儀這位「美國女孩」的角度,側寫母親因病症面對死亡的沉重傷痛,芳儀對母親一直存有糾結,暗地裡寫下家庭間的溝通和文化的衝突,縱然互相引起衝撞,但卻彼此相愛。

片中兩位主要的女演員 — 林嘉欣與方郁婷兩位的演出,均是十分出色;林嘉欣的演出依然細膩,把母親莉莉這角色演得十分成熟,既是軟弱,但漸漸變得堅強,角色層次鮮明,表現收放自如。方郁婷的演出更為令人驚喜,她在片中演出十分自然,當中有不少內心戲的演出,表現著其矛盾與沉重的心境,十分深刻印象的演出。演出妹妹芳安的林品彤,與演父親的莊凱勛,他們二人的戲份雖然不多,但是他們的演出亦見恰好,他們四人多場同場的演出,看到不少的火花。

儘管《美》片是導演的個人親身故事,但是電影不乏對於片中背景的時代描寫,阮鳳儀在片中加入SARS的時期,讓觀眾觀重拾2003年當時大家一起面對的時刻。影片寫下一段扣人心弦的母女情,導演與演員的表現十分出色,豐富細緻的真摯情感,讓故事更紮實動人,道出了一段文化差異與衝突的青春成長。

p.s. 執筆時得知方郁婷與阮鳳儀分別奪得金馬獎最佳新演員和最佳新導演,實至名歸!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