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見歌 再唱 — 哼唱著屬於自己的聲音

日期:2021年7月17日
地點:PREMIERE ELEMENTS 2院

每次觀看跟原住民相關題材的台灣電影,片中不時都會響起悅耳動聽的歌聲,哼唱著當地的民族歌曲,這不單只是代表著台灣的原住民特色,呈現著台灣地道的本土情懷。是日觀看由《賽德克巴萊》馬志翔與陳嘉樺合演,曾執導紀錄片作商業的楊智麟導,首部執導的劇情長片,透過歌聲,不只是響起原住民小朋友們的聲音,也喚起他們的信心。《聽見歌 再唱》一起努力的練習,哼唱著獨特的聲線,道出了這個真摯感人的故事。

《聽》片故事講述位於偏鄉的久埔國小,因為學校入學的人數過少,辦學亦無起色,學校面臨廢校的危機,學校的盧校長與老師們為了保護學校(或是自己的生計),於是便想到找校內的同學們,參加歌唱比賽,讓更多外界我的人對偏遠學校的關注。然而,計畫已定,但無人承擔。於是,體育系的老師方雅各老師,以及新來報到的黃韻芬老師,二人分別擔任指揮與伴奏的崗位,而他們也開始與同學們一起練習。然而,在練習期間,黃老師發現方老師其實是一位五音不全的人,但是方老師亦堅持要同學們的擔任指揮,於是他便重新學習音樂,從音符重拾自信…

楊智麟導演執導《聽》片之前,他於2008年與2011年,分別執導了兩部紀錄片《唱歌吧!》與《不只唱歌吧!》,兩部作品紀錄了台灣南投縣信義鄉,一位不懂五線譜、體育專科出身的小學校長,帶領著一群布農族孩子,組成了「原聲童聲合唱團」的事蹟。這個真實的故事,便是《聽》片的原型,楊智麟導演把這勵志感動的故事,從真實帶進電影的世界裡,帶出了這個合唱團的成立經歷。

《聽》片直接地從片中的主要人物,於學校任教體育系的方老師,在這段練習的過程裡,方老師、黃老師與同學們,一起去學習和成長,隨著這三個月的時間,從不可能變成可能,看不懂五線譜變成能夠站在台上指揮同學們的演出,他們漸漸地找到真正的自己。從這命題的伸延,帶出了從學習成長的主軸,面對眼前的困境,莫問是同學們還是老師們,他們從這段時間的經歷,漸漸地學懂如何去發揮自己的本能,從失敗中再次站起來。

從紀錄片至劇情片的處理,導演楊智麟把《唱》片與《不》片中的元素,《聽》片以紀錄片中的現實主角(即馬校長),化身為方老師的人物設定,他對學生們的照料,承擔起責任,縱使知道自己不善於音樂,仍然硬著頭皮,負責指揮的一職,是為了同學們與學校的現狀和將來,希望在這小小的鄉村部落,小孩能夠接受教育,哼唱著動聽的歌曲。

方雅各與黃韻芬兩位老師的角色定位,分別代表了生活於不同環境的人,方雅各一直生活在鄉村部落,思想比較單純直接,他大概會是抱著「只要有夢想,凡事可成真」的精神,用著不同的方式,讓同學們能夠尋找自信。遊走不同地區當代課老師的黃韻芬,從市區走到部落的她,經歷過不同地方的任教,面對過不同的人和事,思想也會相對複雜,多一點的顧慮,兩者形成了心境的對比。

從部落走到城市,同學本來們抱著興奮的心情,走到台上,哼唱著他們練習的歌曲,然而,他們比其他人的聲音獨特,如何才能夠讓其他人感受得到呢?唱著耳熟能詳的歌曲,那又為什麽不選擇他們比我們更熟悉的歌曲呢?同學們的努力成果,就是要讓其他人知道,他們的這份勵志,不只是得到台下的掌聲,也激勵校長與老師們,一起成長和學習。

電影不只是著重於同學們練習的部份,亦從不同的人物設定,帶出了原住民生活的狀況,他們自力更生,過著辛勞的生活,從他們的角度,對兒女們參加合唱團莫不重視,只希望他們能夠賺錢,減輕家庭的負擔,唱歌的意義究竟是何在呢?從校長、老師、同學們、家長不同的視點角度,形成了彼此間對歌唱的矛盾態度。

《聽》片既是一部勵志感人的電影,也是一部讓觀眾對台灣原住民多加關注的電影,從同學們那動聽悅耳的歌聲,流露著台灣原住民的真誠,透過他們的聲音,展現著他們的自信。楊智麟導演的真摯,片中同學們的純真,他們愉快地在唱歌,重拾自信帶給觀眾們更多的勇氣和感動。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