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襲安全區 — 戰爭下的人性何在?

日期:2021年6月17日
地點:MOViE MOViE CityPlaza MOVIEMAXX院

「戰爭」已成為近年電影的主要題材之一,不少電影創作者,透過不同的素材,以不同的形式改編,拍出了一部震攝人心的電影作品。是夜觀看這部由波斯尼亞導演Jasmila Žbanić執導的最新作品,把1995年7月發生於波斯尼亞的一件沉重事件,寫實地呈現出來。《突襲安全區》面臨戰火的侵襲,人性與人權的矛盾,生命的意義究竟會是什麼呢?

《突》片故事發生在1995年的7月,波斯尼亞女教師Aida為聯合國維和部隊擔任英語翻譯官,與三萬名難民一起退守至聯合國荷蘭部隊基地。在塞爾維亞共和國軍入侵斯雷布雷尼察城期間,面對炮彈轟炸的致命攻勢,當地的難民紛紛希望湧入聯合國維和部隊基地尋求庇護,可是基地只可容納六千人,無法處理如此大量的難民,包括Aida的丈夫與兒子們也未能趕及,於是,Aida想盡量辦法拯救自己的家庭,然而,Aida卻是要面對人性與現實,她能夠拯救丈夫與兒子嗎?她也能夠拯救其他人民嗎?

最近,似乎有不少電影以戰爭作為故事背景,不久前才有一部以ISIS為主題的《IS殺錄:摩蘇爾戰線》,縱使影片是以文戲為主,但是整體卻不乏對於戰爭的沉重感受描寫,觀看時也會被這份觀感抑壓著,直到最後的一刻,縱使希望仍在,但是過後的生活如何,仍然是難以猜測。《突》片也是有著十分相近的觀感,觀看的過程期間,也會被這份沉鬱的心境抑壓著,觀畢後的心情也要好好的調整。

《突》片的背景是1995年,電影以一短文字作故事的開端,為這事件作出一點的背景描述,接著,劇情便從這戰火裡的人民逃離,彼此之間的慌忙,引致人民之間的誠信,他們只是希望逃離這困境,能夠跟家人重聚。片中的主角Aida也是有著相同的感受,縱使好她為聯合國擔任翻譯員,但是她的丈夫與兒子也要面對生死的矛盾,縱使她一直想盡方法拯救他們,但是這卻形成了責任與人性的衝突。

影片的調子十分沉實,情節裡帶來不少對於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是為了人民的安全,還是自己的安危呢?透過導演Jasmila Žbanić的掌鏡和劇本的設定,寫實地對於當時情況的描繪,從戰爭的背後,對於不同人物面臨危機時的心態,描寫得十分深刻,層層推進的劇情發展,呈現出十分強烈的壓迫感。

片中的主角Aida既是要處於工作的崗位,要如何去保護自己的國家和人民,同時也要去尋找不同的方法去保護家人,處於一個十分矛盾的位置。影片的片名《Quo Vadis, Aida? 》中的Quo Vadis是拉丁文,意思是「你往何處去」,呼應著Aida對於當時情況的一種反覆心情,心底裡難以去拯救沒有家園的人民,甚至是她熟悉的人,直到最後的一刻,人性又何在呢?

整部作品的調子十分抑壓,劇情以不少的篇幅,描寫Aida的心境,從影片開始時的一個鏡頭,捕捉Aida與家人的神情,漸漸交代著劇情過後的發展,對於他們心裡的惶恐,承受著沉重的氛圍,很喜歡這個鏡頭的處理,慢慢的推鏡,四人的不同表情,卻流露著相同的感受,引申至接著的劇情發展,營造著很強烈沉重的觀感,亦能夠展現著Aida的複雜心境。

片中以聯合國基地外的柵欄,把人民分隔兩地,本來一直是生活在一起的人民,卻因為戰爭,把鄰居與好友,甚至家人分隔,身處於兩個不同的世界,彼此缺乏過去我理解,昔日的師生關係,因為戰爭而變成陌路人;家人分隔兩地,彼此失去了安全感,前路茫茫,失去舊日的溫暖。他們不能共處,互不侵犯,但是同樣地在面對沉重的壓迫,形成人性之間的強烈對比。

不能否認,《突》片是一部很精彩,也是一部令人感到十分沉重的電影,導演Jasmila Žbanić的敘事強而有力,呈現出震撼的情節,有別於過牡傳統戰爭題材的電影格局,整體以一位人物的內心衝突為故事的主軸發展,從而引申至事件前後的忐忑矛盾。觀畢影片過後,心情久未平復。電影的最後一幕,縱使是為這件事件過後(或是主角Aida),帶來一點的希望,但是在觀看的過程中,從那寫實的影像,看到這件事件的發生,仍然是倍添傷感,不停地在思考著人性的本質。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