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年2月19日
地點:Golden Scene Cinema 4院
電影與人生,總是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往往在電影中的情節裡,感受到生活面對的喜與悲,創作者對於劇本的創作靈感,展現著今天不同的景象,卻會反映著現實生活的面貌,骨子裡卻面對著自己生活的城市打氣。黃修平繼《哪一天我們會飛》後最新執導的電影,並沒有延續他於執導作品《狂舞派》的那份活力,但是卻在關注著跟我們息息相關的社會問題。《狂舞派3》走進工廈的大街小巷,面對城市的不同問題,社會的抑壓無助,批判現今社會很多不合理的現象。
《狂3》片故事講述龍城工廈區原本是個工業區,有不少創作人因這裡租金便宜而進駐,這群人被稱作 KIDA。KIDA的成員們,包括Heyo、Hana、阿良、奶茶與Dave等人,參演最近上映的《狂舞派》及《狂舞派2》,他們分別在演藝圈嶄露頭角,就算他們已經被人認識,仍然樂在於龍城工廈區打拼。可是,工廈的租金近年急劇增加 ,並出現各種頻繁和嚴厲的巡查,事件的背後其實就是地產商作祟,要把龍城轉型成商貿區。一天,KIDA被邀請為龍城區注入跳舞與音樂元素,阿良認為這是一次很好機會,能夠讓大家認識KIDA的機會,但那一邊箱,暗地裡正準備一場反對的行動…
2013年,黃修平執導的《狂》片,藉著跳舞的元素,描寫青年對於夢想的追尋,以平實直接的敘事手法,拍出了一部寫實而產生共鳴的電影。相隔七年後,《狂3》片的延續,這也會是一部同樣熱血和活力的電影嗎?不如先從電影的背景說說吧,影片從校園跳進城市,以虛構的龍城工業區作為電影的主要場景,人物與故事均為全新的創作,不只是青春熱血,探討社會議題,比起《狂》片也成熟了不少。
影片從一群熱愛創作的青年們,在工廈區嘻哈跳舞,現實的生活裡,走進電影的世界裡,嚮往自由創作的KIDA,彷佛是被這框架裡操控著,漸漸失去了創作的自由空間。加上租金的問題,令這群青年們漸漸失去容納他們的地方,只能夠憑著跳舞與歌曲,發洩他們內心的憤怒,讓局外人能夠明白到他們心底裡的聲音,跳舞能夠讓一眾的青年們走出陰霾,尋找自己的理想。
黃修平以較長的電影篇幅,描寫今天青少年對城市發展與轉變的不同觀點,社會接踵而來的壓迫,他們也只好匿藏在這狹小的空間裡,營造著一個擁有自己的「都市」。在《狂》片中,阿花與柒良等了為了重拾自信,在舞台上跳舞,追尋自己的夢想,《狂3》片中,工廈區成為了他們的舞台,把視點漸漸擴大,寫下城市發展背後的悲歌與衝突。劇本的創作上,跟黃修平過往的作品,相對是比較複雜,亦可說是帶點野心,人物繁多,細節的舖陳,突顯出影片的主題,把今天跟我們擦身而過的事情寫在劇本上,縱使劇本整體的節奏不算緊湊明快,但是在觀看之時,也會深深地產生了一點的共鳴。
電影當中以偽紀錄片的形式,藉以記者跟KIDA成員的訪問,道出了他們的心聲,Hana既是一位學生,也是一位藝人,站在不同的舞台上,如何看待自己的身份呢?同樣地,阿良是一位知名的Youtuber,但是在他成名之前,一直幫助於工廈拾紙皮的婆婆。成名的背後,背起沉重的包袱,如何應對是好,「訪問」裡也道出了心裡一點的感觸,很多事情並不是他們能夠控制,只能憑著跳舞,抒發自己的情緒。「戲中戲」的處理,把現實與虛構兩者的融合,讓觀眾作出不同的思考空間。
電影中的主要場景「龍城工廈區」,其實是取景於九龍灣與觀塘的工業區,部份情節則於荃灣與屯門取景,九龍灣與觀塘工廈林立。鏡頭下的觀塘鳥瞰,九龍灣的工廈森林,捕捉著香港城市的另一世界,讓觀眾看到喧鬧都市背後的美麗,這同時也呼應著《狂》片在工廈裡嘻哈跳舞的側線,伸延至此片的主體。
曾經參與《狂》片的顏卓靈、蔡瀚億、楊樂文與劉敬雯,於《狂3》片再次參與演出,他們在此片中演出的角色,大概也可以說是他們的寫照,戲份平均,演出恰好自然。然而,影片最為突出的,莫過出電影開始不久便出場的霍嘉豪,他是整部作品的主線人物,從他帶出在工廈裡生活創作的情況,加上在片中有不少的歌唱部份,讓他有不少的發揮機會。片中另一位留下深刻印象的演員,是年至今僅12歲的劉皓嵐,他在片中有不少跳舞的情節,表現更為精彩,令人眼前一亮。
《狂3》片整體並沒有如《狂》片般的充滿青春氣息,反而是卻有帶點沉重的氛圍,打破《狂》片原有的故事結構,藉以不同的社會狀況,壓迫社會的低下階層,暗諷對都市的批判,探討人生的價值觀,自我反省。電影的最後一幕,角色們在街角上跳舞,黃修平為電影劃上了一個完美(或是美麗)的句號,倒是令人感動,就如電影的英文片名「The Way We Keep Dancing」,就讓我們在自己的家園,哼著生活的自由,一起跳起舞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