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 — 社會中的一點曙光

日期:2019年6月16日
地點:百老匯電影中心4院

自閉症至今仍是一種被受關注的症狀,近年有不少的電影作品,分別透過劇情與紀錄片的形式,從以不同的視點角度,探討自閉症患者對於現實社會所面對的生活困難。是日觀看這部由馬來西亞導演郭修篆執導的電影作品,根據他個人的真人真事的經歷,利用電影的演繹,讓觀眾們深入了解自閉症患者的內心世界。《光》藉著現實社會關注的問題,「光」的象徵投射,呈現出今天社會人民在面對困頓生活中的無助與悲涼。

《光》故事講述的哥哥文光患上自閉症,終日難以專注集中以及社交,自從母親去世後,弟弟便擔起了「哥哥」的角色照顧文光。弟弟一直幫助文光尋找工作,從工作中投入社會的生活,可是他每次應徵失敗,令弟弟增添生活的壓力。一天,文光開始收集不同款式的玻璃杯及盤,但是他並沒有說出原因,弟弟也不知道他的用意,後來,他們因為之間的誤會,文光欲離家出走,弟弟十分緊張他的安危,直到有一天,文光回家,弟弟亦發現他收集不同玻璃杯的原因……

第一次透過電影認識自閉症,大概會是由Dustin Hoffman與Tom Cruise合演的《手足情未了》,或是由曹承佑主演的《我的馬拉松》等等,透過劇情的處理,道出自閉症如何面對社會,但是,病患者其實也有其獨特的一面。數年前,看了兩部探討自閉症的台灣紀錄片,包括由林正盛執導的《一閃一閃亮晶晶》、與沈可尚執導的《遙遠星球的孩子》,兩部以紀錄片的形式,透過不同的視點角度,寫實地捕捉著自閉症患者(尤其是小孩)如何面對生活,如何跟家人與朋友溝通。

《光》的故事是改編自導演郭修篆於2011年執導的同名短片作品,取材自他與他哥哥二人相處的故事,電影的主要骨幹是講述文光與弟弟二人之間的相處,患有自閉症的文光,他活在一個簡單而平凡的生活空間裡,沒有雜念。然而,他卻沒有想到現實世界的殘酷,文光不懂弟弟如何的辛苦賺錢照顧他,相反地,縱使弟弟每天跟文光一起,但是他卻不能了解他那內心的世界,兩者的關係卻形成了之間的矛盾。

文光對音調有著十分靈敏的觸覺,他喜歡音樂的旋律,他知道每隻玻璃杯與盤子都能夠發出不同的音調,他腦海裡記著一首歌曲,於是他便背著弟弟走到不同的地方,尋找不同的杯和盤,尋找不同的音調。可是,文光一直沒有將這事跟弟弟說,直到發生一件事後,弟弟把一直藏在心底裡的抑壓爆發出來,同時文光亦因弟弟把所有杯子打破,一怒之下離家出走。

電影以弟弟的第一身角度看待文光的日常,這就是反映了導演本人看待他的哥哥的情況,整部作品以簡約樸實的調子,刻畫著他們二人之間的感情。片中不時會看到文光與弟弟及他好友Tony之間的互動,彌補只是描寫兄弟感情的單薄,增添了多一點的幽默風趣,尤其是聽到一些粗口的對白,既是呈現出他們那市井的平民性格,也展現著導演的寫實演繹。電影裡亦不時捕捉著馬來西亞當地的境況,露宿者、住屋、民生等問題,導演亦透過電影的細節展現出來。

很喜歡電影中呈現出來的光調,「光」在電影裡是很主要的角色,既是主角的名稱,也是表達著文光心裡面對生活(或生命)的希望,不同的光調反映著文光的不同感情,觀看時也會被這道光線感觸起來。電影直接描寫自閉症患症在社會生活遇到的困難,同時亦側寫他們被受到歧視的對待,口裡總是說著不,但這卻是2暗諷現實社會對自閉症患者的不公,不給予他們多一點的機會。

電影中演出哥哥文光的莊仲維,他主要驗以演出電視劇或電視電影為主,《光》是他第二部主演的電影,他在片中把文光這角色演得入木三分,臉部表情與動作均是演得十分細緻,表現不俗。片中演出弟弟的張順源,他跟莊仲維既是有不少的同場演出,他們二人在電視劇中已有多次的合作,二人在片中擦出不少的火花,而他個人的表現亦十分稱職。

《光》片透過導演郭修篆的個人故事,探討著對於自閉症患者的關注,同時也描寫彼此之間的友情與親情,流露著窩心細膩的情感。電影的那份樸實的節奏,既是散發著本地的情懷,淡然地滲透著動人的情感,《光》片就是展現著這份情調,讓觀眾有一種很舒服自然的觀感。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