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9年5月22日
地點:Festival Grand 4院
2004年,由美國紀錄片導演Michael Moore執導的《華氏9/11》,他以批判的視點角度,描述當時美國總統George W. Bush(布殊)對反恐戰爭和新媒體的控制,諷刺意味十足,影片為Michael Moore帶來康城影展最高榮譽金棕櫚獎。是夜觀看這部由Michael Moore最新執導的紀錄片作品,再次探討美國總統的「新世代」。《華氏11/9》一貫Michael Moore的幽默與挑釁風格,鏡頭瞄準特朗普的醜聞,民主體制的腐敗,反思今天社會的人民自主和權利,以及拆解官僚陰謀及串連。
《華》片以2016年,美國首位黑人總是Barack Obama(奧巴馬)即將卸任,兩位總統候選人 — Hillary Clinton(希拉莉)與Donald Trump(特朗普)正為選舉拉票,希望能夠成為下屆總統的席位。事實上,特朗普成為了現任總統,在他的統治下,他刻下成為了美國公民的眾矢之的,對他的統治感到不滿。但是,既然這麼多的不滿聲識,為何特朗普會被選為他們的最新統治者呢?是政治?是權力?還是金錢?
認識Michael Moore的紀錄片,大概就是2002年的《美國黐GUN檔案》,電影以1999年於Columbine的校園槍擊案件為著筆點,探討美國槍械暴力的嚴重問題,反映當時美國人民對槍械管制的縱容,導致槍擊案持續增長。2004年的《華氏9/11》片就從911事件的視點角度,狠批當時總統布殊的統治制度,Michael Moore的冷嘲熱諷,道出了現實的真相。縱使後來執導的《美國清一Sick檔案》與《美豬出城》顯然不及該兩作的突出,不過電影仍能從他那幽默揶揄的格調,對美國政治作出不同的批判。
電影的前半段主要是講述特朗普參選的前和後,當時正當大家都認為美國第一位女總統(希拉莉)準備當選,大街小巷熱烈期待之時,卻由特朗普跑出。這邊箱本來興奮熱烈的氣氛,卻突然寂靜下來,沉默不語,那邊箱就歡天喜地,迎接特朗普的上任。Michael Moore以這個選舉的氣氛對比作開端的舖陳,難以掩蓋他對後者能夠上任,產生了很多的問號,他從不同的媒體報道裡,解構這次選擇背後的真相 — 當然,這或多或少也有他的個人見解。
後半段則著重特朗普上任後,對於今天美國統治的不同境況,當中亦有探討2015年密西根州佛林特市的鉛水問題,透過不同的訪問片段,Michael Moore道出他對現任的美國總統多麼的不滿,多麼的反感。《華》片難掩Michael Moore的嘻笑怒罵,縱使他的演繹幽默生動,笑聲不斷,但是笑聲的背後,卻是埋藏著現真殘酷的舖陳,針針見血,不是要觀眾對他信服,而是要觀眾去相信事實的真相。
119 — 11月9日,即特朗普當選總統的這一天,對於美國來說,是一個很重要… 但是亦是衝擊很大的日子,當然,Michael Moore把這個日子影片放在片名上,顯然是想暗諷對美國總統的,影片跟《華氏9/11》有著不少互相呼應的伏筆,尤其是槍械管制的探討,槍擊案連連不絕,至今仍是美國未能解決的問題,但是卻沒有因此而受到管制,究竟是什麼原因呢?暴力的發生日漸增張,從新聞報導中看到的傷亡慘重的事件,不禁也會自我一問,「為什麼會有暴力的出現呢?」
《華》片充滿著諷刺的意味,整體具有娛樂性,他的立場十分明顯,透過他的鏡頭,刻意捕捉特朗普的神情,展現出他那厭惡的行為,確實會令人對他有反感的效果,這大概也是Michael Moore執導此片的用意,利用電影宣洩對這位總統的不滿和憤怒。無疑,看到特朗普的笑容之時,確是有份毛骨悚然的感覺,不知道是否是因先入為主,但總會覺得,他那笑容背後是否藏著動機呢?對特朗普不滿的,不只是Michael Moore一人,每位美國公民很愛自己的國家,所以… 又怎會希望把未來交托於「這位」總統身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