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麗絲說華妲 — 華妲給影迷的最後一封電影情書

日期:2019年5月23日
地點:百老匯電影中心3院

2019年3月29日,有「法國新浪潮祖母」之稱的Agnès Varda(艾麗絲華妲),因患癌症去世,縱使華妲年達九十,但是她仍然活躍於創作之中,去年她與JR.合作的《眼睛相旅行》後,她最後一部執導的紀錄片作品,就把自己當成片中的主角,從不同的角度回看她過往的作品,為自己的電影創作(和人生)畫上句號。《艾麗絲說華妲》揉合電影與藝術的創作元素,華妲為觀眾帶來一次大師班的授教,回顧她的創作,回顧她的一生。

《艾》片以身在一家華麗的舞台上的華妲,親身向影迷們介紹她過往執導的電影,從其首部執導作品《短角情事》開始,在舞台上的銀幕裡,放映著華妲的不同電影片段,向影迷們介紹她每部作品的結構和趣事。除了電影,華妲亦參與不少的藝術創作,她走到不同的地方,拍下不同的人和物照片,記下寫實美麗的人生,對照著她那「戲如人生」的寫照。

艾麗絲華妲執導電影之前,是一位劇場的攝影師,為舞台劇拍下台前幕後的照片,亦因為攝影的工作,激發了華妲對於電影的拍攝,沒有接受過任何電影訓練的她,於1955年編導首部作品《短》片,成為法國新浪潮的首章。後來,華妲執導了不少獲獎的電影,當中《幸福樂園》獲得柏林影展銀熊獎(評審團特別獎)、《無法無家》則獲威尼斯影展金獅獎等等。

《艾》片主要是以華妲的劇情片與紀錄片分為兩個部份,劇情片的部份從《短》片的開始講述,直到她最後一部劇情片《一百零一夜》,不同的創作為她帶來不同的成與敗;紀錄片則是以她從2000年執導的《拾穗者與我》,直到前作《眼》片,利用其視野角度,透過光影的投射,展現著美麗動人的都市面貌。華妲拍攝紀錄片期間,亦參與不少的裝置藝術創作,利用舊日的電影素材,設計不同的裝置,把電影以不同的形式演繹,帶來不同的觀影角度。

華妲在電影中提及到,從電影的創作上,就是要具有「靈感」、「創作」、「分享」,電影從這三個字語出發,引申著華妲對於電影創作的真正意思。在片中,華妲為觀眾解釋不同電影的創作過程,當中更邀請《無》片中的女主角Sandrine Bonnaire跟她大談當年拍攝的二三事,華妲更就她利用了十三個推鏡,展現著女主角的心境層次,訪問過程有趣,觀眾從影像也能深思華妲對創作的認真。在紀錄片《沙灘上的華妲》中,華妲在巴黎的街道鋪滿沙,為自己設立一個沙灘工作室,這種創作的靈感,確是不易,還要是她的嘗試,才能呈現出電影中想表達出來的效果。

電影中經常看到華妲的風趣幽默,每句說話字字珠璣,她那慈祥和靄的樣子,卻是令人一份很親切的感覺。她執導的每一部電影,就是想為觀眾分享她所看到的人和事,展現著寫實的社會現象,坐在導演椅子上的她,為台下的觀眾解說她對電影的創作靈感,身在電影院的我們,也在感受著華妲對電影的熱誠,無論是影像還是照片,同樣地流露著華妲的柔和與淡然。

電影以《眼》片作為最後的篇幅部份,片段中記下華妲與JR.二人駕駛著車,遊走法國的鄉村,為當地的人民拍下照片,打印後貼在牆壁上,以不同的方式展現相片的動感和姿態,席間他們二人亦不忘拍照自娛,紀錄這段美好的旅程,最後,華妲與JR.坐在沙灘上,他們從風沙中漸漸地消失。電影的畫面上寫著華妲的名字,她為觀眾寫下的最後一封電影情書,亦正式完結,留下的是每一張美麗的影像,以及華妲的冬菇頭造型,她的笑容,對她的一份懷念。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