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9年3月27日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近年在新聞中,經常都會看到有青少年因為受到生活的壓力而輕生的報導,反映著今天社會的青少年承受沉重的抑壓,產生想死的念頭。是夜觀看這部由《20世紀少年》系列導演堤幸彥執導的最新作品,改編自冲方丁同名小說作品,這十二位想藉安樂死而輕生的少年,卻因為一位「死者」而改變他們的想法。《十二個想死的孩子》一群集體尋求安樂死的青少年,一具屍體的出現形成了一場密室兇案的推理懸疑,這十二位孩子又為何執意尋死呢?
《十》片故事講述有十二位不同背景的少年,透過一個網站參加一個集體安樂死的計劃,縱使他們目的相同,但是他們也必須要得到共識,才能夠於這廢墟醫院內的房間集體安樂死。然而,當他們集合不久,卻發現了一具屍體早已在房間內出現,令這密室的房間裡出現了十三人,他們十二人為了查出殺害這人的兇手,於是他們便開始追查誰是真兇……
堤幸彥早於九十年代初期開始執導電影作品,當中最為人熟悉的是1997年由堂本剛與友坂理惠合演的《金田一少年事件簿 — 上海魚人傳説》,2002年執導《短片過招》其中一套短篇作品,由佐佐木藏之介主演的《HIJIKI》,翌年執導由廣末涼子與松田龍平合演的《戀愛寫真》,2008年執導改編自浦沢直樹同名漫畫的《20》片三部曲系列作品,2015年執導的《愛的成人式》,故事舖排與結局的收筆卻是令人滿感驚喜。其他作品包括《明日的記憶》、《自虐之詩》、《大帝之劍》、《天空之蜂》與前作《人魚沉睡之家》。
堤幸彥執導的電影可說是很多元化,既有愛情,幽默喜劇,劇情小品,漫畫改編,以及懸疑推理等等,《12》片屬於最後類型的電影,電影從十二位來自不同背景的少年,他們都是因為同一個原因,走進了這間荒廢的醫院,從而展開了一場密室兇殺案… 從這一點想了一想,這不就是《金》片的電影格局嗎?當然,這樣的想法無庸置疑,但是其實也可以從另一角度來看,這位死者的出現,可能會跟這十二位的「想死孩子」有著關係,從而營造著這懸疑的故事。
電影以「安樂死」作為故事的主要骨幹,片中十二位的孩子各位因不同原因而想死,片中他們不約而同地說著「我想死」,他們只是生活十多年的青少年,人生亦未有很豐富的經驗,為何就要尋求一死呢?這個素材正是反映著今天社會的青少年心態,只可能只因小小的問題,或者受到來自家庭或生活的壓力,然而就想尋求一死。但是,因為這位疑似被殺的人出現後,他們尋的是安樂死,這個情況的出現,對於了結生命的念頭又產生了矛盾。
電影以醫院設定為故事的背景,這個明明就是平日拯救人們性命的地方,但在故事裡卻是設定為孩子尋死的地方,諷刺得很。他們集體在這四面踫壁醫院房間裡,展開了一次的「公投」,眾人在這房裡一直地互相猜疑,誰是殺害第十三人,這營造了一份強烈的壓迫感,增強了人物的內心恐懼和抑壓,隨至而帶出了電影的懸疑氣氛,以及片中人物之間的誠信。
觀看電影之時,刻下想起了一套美國經典電影,由Sidney Lumet執導的電影《十二怒漢》,這部電影故事以十二位陪審團,在房間裡的辯證討論過程,作為故事的架構。無獨有偶,《12》片的人物數目設定巧合是十二人,而電影大部份的情節都是發生在密室空間裡,人物利用自己的想法而去推理著事件的真相… 當然,這只是巧合而已,只是設定上有著相近的處理方式。
電影整體的結構尚算工整,但未算流暢,堤幸彥的導技表現總覺得不及前作的突出,無可否認,《12》片整體確是有點冗長,尤其是電影的中段部份,以不少的篇幅對於人物互相之間的交代,透過大量的對白詮釋,作為故事的推理發展,但這卻欠缺了畫面上的交代,失去了電影的質感。電影最後的部份,則加入一些小片段,以交代整個故事的流程,刻下就想起了黃浩然執導的推理電影《逆向誘拐》,有著相似的敘事舖排,這可讓對於看畢電影後仍有疑問的觀眾,隨著這些片段從而多一點的了解。
無疑,《12》片的故事是有讓觀眾反思的空間,藉著一場密室兇殺案與安樂死的推理,反映著青少年面對生命的珍惜和短見。不過… 電影整體卻是有點累贅,當中對於人物的描寫未算深入,故事有不少的篇幅未有很深刻的探討,推理層面未算深刻,未知是否因為原著故事的問題,堤幸彥的表現也未至於很大的發揮,這也大概是《12》片其中的失色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