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 — 你的希望是什麼?

日期:2019年2月16日
地點:深圳百老匯電影中心杜比全景聲廳

近年中國電影發展迅速,拍攝的技術漸見成熟,題材縱使層出不窮,但是電影的骨子裡,總是離不開「政治」,就算是一部大製作的電影,對於很多觀來說,仍是難以接受這種濃烈的意味。是日觀看這部由郭帆導演執導,改編自劉慈欣九十年代同名科幻小說,是中國首部大製作的特技科幻電影,展現著中國特技電影的新里程。《流浪地球》特技的設計展現著目不暇及的畫面,描寫互相扶持的人生,呈現出人類充滿希望的未來生活。

《流》片故事發生在未來的時期,人類預測在不久的將來,太陽將膨脹吞噬整個太陽系,地球面臨毀滅。為求生存,人類社會開啟了「流浪地球」的計劃,人類在地球建造出巨大的推進器,把地球推離太陽系。航天員劉培強十七年前遺留兒子劉啟在地球,走到太空艙工作接近十七年,成長後的劉啟一直跟隨外公與妹妹韓朵朵一起於地下城市生活。新年的這一天,劉啟與朵朵冒險走到地面時,然而卻遇上了地裂的現象,地球漸漸接近火星,從而形成了重大的災難,人類生命危在旦夕。劉啟等人被拯救隊徵召救援工作,劉培強亦一直很擔心兒子與親人的安危,設法聯絡他們之時,大家合力一起拯救地球……

這類以太空為題材的特技電影,早已從不少的荷里活電影中看過,當然,資源充足的情況下,畫面呈現出來的效果亦佳。作為首部特技科幻的中國電影,《流》片充滿著很多電腦特技的元素,片中不乏對於對於影像上的設計,電影裡所描寫的未來世界宏觀,展現著很強烈的影像設計。 處理這類科幻題材的電影並非容易, 除了是要在畫面上作出很多的細緻設定之外,還是要在劇情上作出不少的配合,讓電影顯現著更強烈的觀感。

從電影的第一幕開始,其實就已經展現著很強烈的影像,緊湊的節奏與劇情的環環相扣,呈現著很豐富的觀影質感。片中的畫面展現著很強烈的虛擬幻想,不能否認導演郭帆的野心很大,幾乎影片的每一幕都是很花心思的用心設計,善用大銀幕上的所有位置,把電腦特技於銀幕上詮釋,發揮得淋漓盡致。影片的中段開始主要是描述地球正要面臨不同的災難,導演在畫面與劇情的描寫又再加以密集式的舖排,把劇情的節奏又再推進,增添明快的節奏。

電影以地球與太空站兩個場景為主,地球的部份從地下地市走到已經沒有陽光的地面,兩個不同的空間對比,呈現出地球在未來時空的夢境與想像。除此以外,在地球的情節中有不少對於人物的描寫,劉培強與劉啟父子之間的疏離,韓子昂與劉啟及韓朵朵的爺孫親情,還有王磊與其戰友們的亦師亦友關係,均是描寫得恰如其分。而在太空艙的情節裡,大部份是以劉培強在太空工作與戰友之間的感情,因為這部份的情節都是在室內發生,故能呈現著一份壓迫感,展現著太空的神秘和恐懼感。

近年幾乎大部份的中國電影,都會跟政治拉上關係,《流》片其實也是有一點跟政治相關的素材,幸好的是沒有「大題大做」,在處理上卻是點到即止,恰如其分。無可否認,《流》片帶來的第一份感覺就是很「愛國」,同類型的電影在荷里活的大製作裡,都是呈現著這份「愛國」精神在片中,這也不足為奇,只是不太明白,為何觀眾能夠接受荷里活的這個形式,又不能接受中國的呢?太明顯啦吧。《流》片就沒有太刻意歌頌「愛國」的元素,為了任務而道出對國家的讚頌,其實又頗合理的吧,為何要這麼執著的呢?

影片其中一個很有趣的設定,就是透過地下城市的設計,把整個世界連繫在一起,從地下城市走到地面時,眾人一直的開著機械動車走到另一端,從彼方走到他方亦無需飛機的啟行,只需要一直地走便能到達。除此以外,在未來世界的設定,所有人只需要戴著翻譯耳機,講出自己的母語便能翻譯(這設定其實是在奉俊昊的《末世列車》已出現過),以及後段來自不同國家的拯救隊合力救援,彷似是在寓意著未來的世界裡,人類就是互相的連繫和扶持,展現人生的希望。片中藉著親情的元素,推動著故事的發展,縱使能夠突顯出劇情的情感,但是卻是比較平庸的處理方式,這個舖排就未算十分突出。

片中演出的演員表現平均,由吳京飾演的劉培強,雖然戲份其實並不多,不過在演出的表現卻算是四平八穩,他與片中飾演兒子劉啟的屈楚蕭,多場隔空父子情的戲份,能夠表現著彼此關係疏離但感情接近的觸覺,只是略嫌後者表現仍較生疏。而片中演出韓子昂的吳孟達,可說是片中最為驚喜的角色,同樣戲份雖然不多,但是能夠表現著與劉啟與韓朵朵之間的親情珍惜。

《流》片整體能夠展現著很濃烈的觀感,電影充滿地呈現出影像的未來想像力,當然,電影仍然是有些可進步的空間,但對於一部科幻特技製作的電影來看,《流》片已經達到一定的水準。無疑,電影就是有點難以抹掉中國式的格調,故事發生在農曆新年的一天,這就已經是很俗套啦吧,但這卻就是顯現出中國的傳統,亦展現著電影的風格色彩。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