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8年11月11日
地點:百老匯電影中心4院
生活在今天都市裡的你和我,一直都在面對著因為社會發展迅速而形成的不同問題,從孩子、長者、教育、生死等等的議題,從今日的生存價值和意義,引申至未來的社會探索。「十年電影企畫」從香港開始,走到台灣、泰國與日本三個亞洲地區,五位年輕導演執導的短篇作品,透過他們的影像,從今日的社會現象,預測未來的憂懼。《十年日本》從社會民生的視點角度,走進社會的未來命題,活在當下,從憂懼中仍能看到一點的曙光和希望……
《十年日本》五部短篇作品分別為「75終老計劃」、「惡作劇同盟」、「數碼遺產」、「無色的空氣」與「美麗的國家」。「75」片講述日本正在面臨人口老化,老人到了七十五歲便開始面對死亡的來臨,公務員伊丹透過藉著獎勵計劃,鼓勵老人選擇安樂死。「惡」片故事講述日本鄉村被政府規劃成國家戰略IT特區,村內小學校的所有學生均要強行戴上一稱為「承諾」的人工智能系耳機,用以監控小朋友的言行舉止,當亮太與同學們知道校內飼養的老馬將要被判要人道毀滅時,他們決定要進行一次惡作劇的拯救行動!「數」片講述舞花的母親早逝,她留下了遺產,舞花好奇心之下,打開了母親的遺產,也知道了她的過去……「無」片講述受到核電廠嚴重污染而被迫移居地底,女兒一直希望地面的世界,但卻被母親阻攔。「美」片講述日本引入自衛隊徵兵制,年青一輩必須被徵入伍,負責徵兵制廣告宣傳工作的渡邊,因受到政府的施壓,要求把現有的廣告下架,渡邊親身到廣告創作人天達老師謝罪之時,卻得悉設計背後隱藏著一個重大的反戰信息……
從《十年》到《十年台灣》,看到兩個不同地區的年輕導演,對於「十年」的未來題材有著不同的見解,當然…《十年》片中所描寫的題材更貼近我們,不難找到共鳴之處。今年七月在台北電影節中觀看的《十年台灣》,大概是創作上有著不同的理解,整體顯然是比起《十年》略差一截,加上調子沉重,部份作品的處理亦過於刻意,未能找到影片對於題材的探討。
《十年日本》的五部短篇作品,取材自老人、小孩、科技、私隱、核電、徵兵制等等,這些素材跟今天日本的社會,倒是有點息息相關的關連。社會面臨人口老化,年輕一代減少生育,「75」片中的早川千繪則透過自願執行自願性的安樂死計劃,反思人類生命的尊重;木下雄介的「惡」則以小學生為主線,學校為了維持學生們的道德標準,他們一直被受政府監視,失去了個人的思緒,從而也在反映著今天社會的生存自由。
津野愛執導的「數」片則人死後留下的遺產作命題,留給家人的一封重要的文件,卻因為數碼化而令這些秘密在社交網絡上公開,諷刺網絡的發達導致失去私隱;2011年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令日本至今仍然要面對著幅射核電的影響和危機,藤村明世執導的「無」片,則反映著事故的發生,從而人民要搬到地底生活,與世隔絕,從此活在沒有陽光的日子裡;石川慶執導的「美」片就以日本的自衛隊重啟徵兵制,暗喻反戰的意味。
《十年日本》其中一位監製為是枝裕和,他執導的電影大多數是在探討日本社會與不同階層的面貌,他監製的《十年日本》中的五部作品裡,或多或少也延續了是枝裕和的作品風格。相對於香港與台灣兩片,《十年日本》整體是比較易於入口,縱使影片同樣地不乏政治性的素材,但相對卻不及香港與台灣版本的來得強烈,反而五部作品均是集中探討社會現象,引申著未來的境況,道出人民的生活變化,這亦是《十年日本》的特色之處。
五部作品的題材清晰鮮明,結構工整流暢,各位導演的表現平分春色,四平八穩,簡潔的詮釋能夠帶出故事的主題,加上片中的五個主題,跟日本正在面對的情況,有著很貼近的關係,寫實地刻畫著今天日本社會的景象,這對於日本觀眾,或是香港的觀眾來說,電影也會產生了不少的共鳴。
從五位年輕的導演執導筒下,《十年日本》透過他們對於現在和未來的視點,從不同的角度,為日本寫下的一封預言書,道出了他們對日本的憂心,這也在所難免,未來不能預測,但是從今天的社會生活和發展,大概也會明瞭到未來會是什麼的境況,只是大家會否接受這個社會的未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