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破嗝Miss — 共渡患難走出逆境

日期:2018年10月23日
地點:百老匯The ONE 4院

對於印度電影的認識實在不深,然而從認識或看過的印度電影中,不少的都是包含著歌舞形式,歡喜的氣氛帶動著電影的格調。當然,有不少的印度電影會以不同的形式詮釋,展現著一部是真情流露而讓人感動的勵志電影,而是夜觀看的這部印度作品則屬是這類的題材,透過一位患有妥瑞症的老師,如果從她的教育方式,把一群本來被忽視的學生,從困境中找到他們的潛能。《我的破嗝Miss》貫徹印度電影的風格特色,反映著現今社會的議題,面對歧視和不公的對待,如何從逆境中找到一點的曙光。

《我》片故事講述自少便患上妥瑞症的Naina,自少便希望可以成為一位老師,然而因為她的病而導致經常不由自主地抽搐和發出「嗝嗝」聲,她被很多間學校拒緒門外,直到這一間,她終於可以成為一位老師,但是她被安排到只有十四位頑劣學生的班任教,但是這也不能打破Naina對教學的熱誠,就算面對遭受旁人的冷眼,她仍然做好自己的本份,把班中這十四位的學生教育成才。

影片改編自美國作家Brad Cohen的自傳作品「Front of the Class: How Tourette Syndrome Made Me the Teacher I Never Had」,這文字作品於2008已被改編成美國電影版本《Front of the Class》,透過電影讓更多觀眾對於妥瑞症有更深的認識。兩個版本最大的不同之處,就是美國版本的老師角色是沿用男性,而印度的版本則選用女性,而這也有點伸延著印度對女性地位的探討。

電影的開端以短篇幅交代女主角Naina到不同學校面試的情況,直接地描寫著女主角因為病患而受到旁人的歧視,不只是在學校與街外,就算是在家中也會受這樣的看待。縱然,最後有學校願意聘請Naina,但是學校的師生對她仍然存在懷疑,縱使她的教學方式獨特,但是在這個封建保守的社會裡,這樣的教學方式未必會被接受,憑著她的一份堅持,能夠把這群本來被受忽視的學生,頓時也成為了被受注視的一群。

《我》片所敘述的並不只是女主角如何憑著自己的堅毅和恆心,就算面對著不同的逆境難處,最終能夠成為了一位老師。電影裡亦刻劃不少關於印度社會一直關注的低下階層,同學們生活在低下階層的徙置區,家境窮困而要出外工作幫補家計,他們知道自己的地位不及其他同學,就算是在同一所學校上學,他們也不敢跟資優生一起上堂,老師們更不會把他們的成績跟資優生作比較,令他們只能活在鬱結的框架裡。

影片貫徹著一般印度電影的明快節奏,整體的歌舞相對來說並不算多,但是從片中的歌曲設計上,歡樂的調子帶動著電影的動感和氣氛。當然,影片的主要著筆點是透過片中不同的人物,反映著今天印度社會的不同現象,學生之間對於成績的明爭暗鬥,人民之間的階級觀念,病患者被遭受到歧視,甚至是當地的教育制度。電影通過Naina與學生們同樣受到不必要的對待,既是同是天涯淪落人,他們其實想得到的,就是平等的對待,可惜他們卻只受到不公不義。

無疑,《我》片的劇情難免就是俗套煽情,亦不難猜想到故事的發展與結局,有些情節亦會有感刻意的舖排,不過影片卻對於社會問題的探討,教育級別的制度等,道出很多現今印度的寫實現象。影片時而歡樂,時而感人,但是偏偏就是被影片觸動著,尤其是講述老師Naina如何憑著自己的堅持來教導和保護學生們,這些情節就算是意料之內,加上演員們的真情流露,觀影時仍是會有一點眼睛澀澀的。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