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教獄 — 誰都不能夠改變我們的成長

日期:2018年9月9日
地點:百老匯The ONE 4院

青少年正在面對成長之時,認識伴侶而產生感情會是必經之路,然而在這段時間裡,卻會開始對愛情感到疑惑,自己喜歡的另一半,會是異性還是同性呢?而當中有不少人因為宗教的關係,卻不能把自己喜歡同性的真相向外公開,而這亦似乎形成了一種罪孽。改編自同名小說,Desiree Akhavan第二部自編自導的電影,講述這位因不能被認同喜歡同性而被受性取向教育改造的少女,如何逃離這個不屬於她的教育。《性教獄》一段不能被接受的感情,卻要被受著錯誤的教導中成長,只能留下心靈的烙印。

《性》片故事講述Cameron表面是跟一位男同學拍拖,但背後卻是跟她的女性好友發生著一段親密關係。這天晚上,在學校舞會派對後,她們二人在車上親熱時被發現,紙包不住火,Cameron卻被家人送到治療中心,接受性取向改造。治療中心內的青少年都是被家人因性取向問題而送來,他們均要被中心的導師以歌曲把他們由攣拗直,這時Cameron這時卻認識了Jane與Adam,他們均在中心裡被受迷失,於是決定要以自己的方法,尋找真正的自己。

愛爾蘭裔美國女導演Desiree Akhavan生於1984年,2004年首部自編自導自演的長篇電影《Appropriate Behavior》於辛丹斯電影節首映,並於聖地牙哥亞洲電影節中奪得評審團大獎,《性》片則是Desiree Akhavan第二部自編自導電影,改編自Emily M. Danforth同名小說作品,再次參加辛丹斯電影節並獲得評審團大獎。

影片以一位生活在宗教思想家庭的少女,因為跟同性朋友發生關係,而被送到教會接受治療,當然,在一個宗教的社會裡,是不能容許同性戀的關係,電影亦把這份對於接受同性戀的落差呈現出來,對於沒有宗教思想的觀眾,大概也未必會接受這份偏激,觀看影片之時,正是因為這份情緒有反感之嫌。

無疑,影片展現著一份抑壓的氛圍,從影片對於女主角因被要接受性取向治療之時,卻偏偏是要跟著女性同房,令她一直在沉澱著對自己取向的矛盾,甚至後來因為一位同被受治療的男生,因為仍然不被家人接受,以及導師加以拖壓之下,最終要傷害自己以示不滿,頓時心裡也有不份不安之感。

影片除了道出了同性戀者對於感情的反覆之外,也說著對於青少年面對成長的經歷,青少年對於感情的困惑,以及家庭帶給的壓力,令他們在成長也會感到無助,大概他們可是心智未太成熟,但是他們也裡所想的,也不能被別人操控,要不然會有反效果。影片的片名是以女主角被接受錯誤的教育為主題,當中的「錯誤教育」就是在諷刺著女主角面對的性取向治療,她(或他)在這教育中成長,最終也未能尋找真正的自己。

片中其中一個角色,是一位在治療中心工作的男牧師,他未成為牧師之前,亦是一位男同志,然而被他的姊姊強壓之下由攣變直。這刻卻在發現Cameron等三人在準備逃離治療中心,而這位牧師亦沒有加以阻止,原因是因為他也明白同志的心境,當他以為自己被宗教的思想而得到救贖之時,其實這只是自己的罪咎而影響自己的思緒,而這亦反映著那「錯誤教育」的主題。

片中女主角Chloë Grace Moretz首次演出 的同性戀角色,整體表現自然,片中她有不少的內心演繹,而讓她有不少的發揮空間,能夠跳出不同角色的框架。另外,片中飾演Cameron兩位朋友Jane與Adam的Sasha Lane與Forrest Goodluck,他們在片中的演出恰如其分,並流露著對於自己性取向感受的忐忑矛盾。

《性》片呈現著一段青春殘酷的物語,當自己認為可以接受自己的成長之時,卻換來被受抑壓的「治療」,令他們失去了自由的空間,不允許他們做回自己,這其實是對他們是十分的不公平。影片的最後一段,三位主角坐在車後一起帶著不同的心境遠走高飛,一起再次面對不同的經歷地成長,但是至少在這一刻,他們能夠知道真正的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