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8年7月8日
地點:台北中山堂中正廳
2015年,五位香港導演分別執導五部短篇作品,合輯成一套講述香港這十年間發生的故事 — 《十年》,這部電影至今仍然是一部引來很多話題的電影。接著,「十年電影計畫」便開始把這電影精神伸延到不同的國家,分別是泰國、日本與台灣,是夜便有幸觀看台灣這版本,分別由五位導演執導關於台灣本土民生的故事,卻展現著不同的命題探討。《十年台灣》五部關於台灣不同議題的短篇,利用不同的視野探索,呈現著不同的焦點角度與風格。
《十年台灣》五部的短篇作品分別為「惡靈罐頭」、「942」、「路半」、「蝦餃」與「睏眠」。「惡」故事講述一直居住在蘭嶼的達悟族老人,他很愛護自己的田園,可是,他卻一直擔心自己的家園會被核廢料污染;「942」故事講述在醫院工作的942,一直想離開這份被受壓迫的工作,這天,她終於背著秘密離開這個地方…… 「路」片故事講述居住在小鎮的男子,一直希望可以到台北發展,然而他卻一直對去留仍然保留;「蝦」故事講述一眾演員正在拍攝蝦餃廣告,然而老闆要求他們能夠當成一家人,融洽地一起拍這廣告;「睏」片則講述一名女子於一所提供熟睡進入夢起的收留所暫住,而她因為一直未能熟睡,她卻感到精神崩潰……
《十》片在香港放映時,引來多場座無虛席的情況,幾乎是買不到票進場觀看 後來更引來沒有戲院放映的現象,而影片於金像獎更摘下最佳電影,縱然未能說影片整體水準很好,但是電影卻帶來了很重要的訊息,身為香港人觀畢後卻會引起共鳴。電影的計畫伸延到台灣,同樣找來五位拍攝電影經驗不算很豐富的導演,拍攝五部關係台灣不同景象的作品,當然,身為局外人,觀看《十年台灣》卻是未有《十》片般的很大的感覺。
《十年台灣》中的短篇作品,分別是從台灣這十年裡所面對的作為主線,由反核、家庭、同志、外勞、性侵犯、對家園的愛護或去留等等,這些問題大概在這段時間的台灣也在萌生著不同的問題,五位導演就藉著這些議題,透過影像來把現實景象呈現出來。無疑,影片沒有香港版本般的嚴肅(甚至想用「激進」二字),五部作品既是含畜,也是內斂的詮釋,對於想以《十》片的觀點角度去看台灣版本的話,這大概會不太適合。
五部作品整體的水準不太平均,五部作品當中,比較欣賞的會是第四部作品,由謝沛如執導的「蝦」片,此片更是五部作品中風格與氛圍最不同與突出的一部,電影藉著進行拍攝新年廣告的一刻,道出了家庭的重要,當中也涉及同志婚姻的素材,簡潔鮮明的演譯,也算是五部作品中結構最完整的一部。勒嘎・舒米執導的「惡」片,則跟他個人背景有著關連,電影呈現著對反核的題材,保留著他對原著民的一份情義結,風格依然。
鄒隆娜執導的「9」片,透過故事對外藉工傭的關懷與面對的困境,引伸著性侵犯的事件,反映著社會對他們的歧視與不公不平,整體風格較為虛幻,具有創意,但後段卻是顯得有點故弄玄虛;呂柏勳的「路」可說是五部作品中,較為遜色的一部,影片雖然道出了生活在鄉郊的少年,猶豫到台北發展的矛盾,影片一直的在拖拉,沉實平乏的故事舖陳,卻難以帶來投入影片的其中;最後一部由馬來西亞導演廖克發執導的「睏」片,同樣地是一部較虛幻而充滿頗多幻想空間的作品,利用不同的素材營造著一個尋求睡眠的世界,藉著故事反映著社會現狀的複雜。
五位導演從不同的視點與角度,描寫著這十年間台灣所經歷的二三事… 當然,身為香港的觀眾,不能以《十》片當時引來的話題性而代入於《十年台灣》中,始終兩個地方在應對的社會問題截然不同,《十年台灣》的五部作品卻沒有把政治放在電影裡,取而代之是社會的民生關注,減去了香港版本的沉重,多了一份的親切關懷,這在《十》片中其實是找不到的,這亦是《十年台灣》的特色可取之處。
觀畢影片後的第一份感覺,仍然是被影片觸動起來,導演們對於自己的家園今天被受不同的影響籠罩著,他們則利用影像須多重視野而在探索。縱使五部作品的水準並不是平分出色,但是從五位年輕導演的不同視點角度,可以留意到當今台灣一直在面對的不同狀況,勾起著台灣對今天與未來的深層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