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8年3月5日
地點:安樂影片試片室
近年從電影節中能夠觀看不少以中東地區為題材的電影,隨著電影的故事中,能夠看到當地跟我們現在生活的社會那截然不同的景象,從而對於當地的民生與社會境況,難免也會找到一點的相似。是夜觀看的這部由黎巴嫩導演Vatche Boulghourjian執導的首部作品,以一位活在單親家庭的視障年青人,原來一直以虛假的身份生活,為了尋求真相,他展開了一段尋根之旅。《聽風者之歌》活在黑暗的社會裡,受到驚恐與謊言,每一個演奏的音符,響奏著戰火撕裂與傷害的歷史傷痛。
《聽》故事講述自少雙目失明,跟母親與舅父一起的生活的視障年青人Rabih,是一位具有音樂天賦的歌手,他有幸可以跟隨樂團一起到歐洲參加表演,於是他便去申請新護照。可是,當他申請護照之時,才發現他用的是假身份證… 原來他一直是以假的身份生活,他不是母親的親生骨肉,身份模糊的情況下,令Rabih感到氣憤之餘,也對於生活的現狀感到驚恐,他一直的追問母親與舅父自己的身份之時,也沒有給他正面的真相,令他感到一份的惆悵與哀傷……
1975年生於科威特的Vatche Boulghourjian,他曾於中東地區拍攝電視紀錄片、獨立短片與實驗電影。2002年執導紀錄短片作品《Thabh-ul-azim》,2010年執導的短片畢業作品《The Fifth Column》,獲得荷里活外國記者會協助,同年於康城影展首映並獲得電影基金會學生短片競賽銅獎。
《聽》片是導演Vatche Boulghourjian首部執導的長片作品,故事以一位視障人士作為第一身的焦點角度,看著今天社會的現狀,反映國度缺乏真相。電影開始以一些粗糙的片段,夾雜著一些槍聲,刻下讓人墮進於戰爭的環境中,接著鏡頭便到年少的Rabih,他自少雙目失去視力,但熱愛音樂的他,憑著天賦的聲線,在樂團中歌唱。然而,因為這次被邀的巧合,才讓他知道自己的身份並非真實,甚至活在黑暗的空間裡,他只能憑著雙手接觸外間的人和事,也未能知道在他面前的孰是孰非。
電影利用Rabih這位人物的背景,反映著黎巴嫩過去的內戰印記,以及現在社會的動盪。Rabih自少要以不同的方法認識這個世界,在Rabih的角度裡,他一直以為活在誠實的世界裡,對現實社會的信任,可是因為身份的問題,而被受到瞞騙,對於外界漸漸產生陌生的觸覺,甚至對身邊的親人失去信任。然而,這不僅只是從他的角度裡看到社會沒有真相之存在,從劇情裡的發展,也看到人與人之間其實也是存有懷疑的心態,不能避免彼此之間的瞞騙,這倒是有點自嘲的反思。
《聽》片以平舖直敘的敘事手法,調子較為黯然,節奏沒有明顯的起伏,整體卻顯得平淡乏味,欠缺高潮。整部作品主要是隨著Rabih的個人角度與感受出發,利用他的背景暗喻黎巴嫩歷史的黑暗,黎巴嫩經歷過長久的內戰,沉痛的歷史。影片的末端以一段篇幅較長的音樂表演,既是展現著黎巴嫩的文化特色,也反映著在台上表演的Rabih那份反覆矛盾的心境,隨著他的歌聲,勾起了戰爭帶來的傷害無情,以及坐在台下母親的感受,這時兩者之間的微妙互動,卻彌補了前段所刻劃的那段受騙的一刻,最終Rabih拿到了護照,但是在護照上的名字,仍然是他的真正身份嗎?大概他現在希望的,能夠跟母親與舅父過著安穩的生活。
片中飾演Rabih的Barakat Jabbour,本身也是一位視障人士的歌手,《聽》片是他首部參與演出的電影作品,Rabih這角色可說是很切合他,他在片中亦能夠讓他有歌唱的表演,在演出上狠有頗大的發揮空間。
《聽》片透過男主角Rabih面對的身份懷疑,與被受謊言的困擾,呈現著無法誠實面對黎巴嫩的歷史國度。影片一直流露著沉重的陰霾,藉著這段視障年青人的尋根之路,從年青一代的視點角度,反映著當代黎巴嫩社會的政治狀況,影射當地被戰爭撕裂及毀滅的黑暗歷史,本土與國際之間的矛盾衡突,寄望從沉痛的悲歌裡看到希望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