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字傳:我的麥田捕曲 — 一位小說家的隱秘人生

日期:2017年10月19日
地點:百老匯電影中心4院

喜愛閱讀的讀者們,大概對小說作品「麥田捕手」也不會陌生,雖然沒有閱讀過這本作品,但也對這小說名字不會陌生。由J. D. Salinger於1951年撰寫的這本小說作品,當時受到不少年青讀者的愛戴,更因人物與題材的原因而引來一眾患有焦慮的青少年讀者。是夜觀看的這部電影,就以J. D. Salinger在文字創作的過程所面對的經歷,以影像寫下了他的人生。《叛逆字傳:我的麥田捕曲》文字從影像裡的詮釋,細膩地描繪人物的性格,刻劃著主角一段起伏的寫作人生。

《叛》片故事發生在1939年,年輕的J.D. Salinger一直喜歡寫作,沒有繼承父業,回到校園學習寫作,這時認識了班上的老師Whit Burnett,他們二人因寫作而惺惺相惜,J.D.亦視Whit為他的寫作啟蒙老師。後來,戰爭來臨,J.D.被召入伍,在這段時間他仍然專注寫作,但是因戰爭帶來的恐懼,而影響他往後的寫作。戰爭過後,J.D.心情一直未能平復,直到有一天,他再次走到打字機前,開始創作他的新作 — 「麥田捕手」 — 一部改變了他的作品……

一直都覺得這類跟小說作家相關題材的電影,總是離不開一個「悶」字… 雖然這也未免太過主觀性,但是,無疑在這同類題材的作品裡,從影像上就只會看到一份平淡的感覺,故事發展沒有很大的起伏與推進下,就只會呈現著乏味的觀感… 無他的,小說家(本來/或是可能)就是沉默寡言吧,是嗎?

影片是以J.D. Salinger的前半生作為故事的骨幹,先從他在戰後部份所發生的事作為影片的開端,接著以倒敘形成,描寫著他回到校園學習寫作的過程,從而遇上了Whit Burnett這位啟蒙老師,令他在寫作添上了更多的嘗試,展現著他的風格。後來,他的作品被刊登,令他對於寫作亦漸漸產生野心,沉醉於寫作。接著電影回到戰爭期間的經歷,回到電影開端的部份,及後則著筆於J.D. Salinger撰寫他的自傳作品「麥田捕手」,直到後來因為一件事,令他放下了寫作的習慣。

電影卻沒有上段所說的這份「悶」的感覺,整部作品氛圍雖然平淡,但是在故事的陳述上,導演則以較輕快的調子處理,讓影片易於入口。為了讓觀眾投入於主角的第一身角度,片中起用不少的旁白,作為把主角的文字創作從其聲線中演繹出來,令觀看時也會代入其中。而電影先從主角在戰後的一刻作開端,這可把其角色從那時的情況先作認識,再從早期時他對寫作興趣的舖陳,以平衡剪接把他在兩個時期的不同性格詮釋,觀看時不其然也會投入著角色的轉變。

對於一位對「麥田捕手」只聞樓梯響的來說,影片卻沒有說因為不認識書本或作小說家而感到無趣,這也歸功於導演Danny Strong,《叛》是他首部編導的長篇作品,之前編寫過《飢餓遊戲:自由幻夢》與拍攝過不少電視劇集的他,在《叛》片中把人物的描寫較為細膩,加上劇情的推進,增強了對於電影的投入,這亦是此片的得色之處。

在《叛》片中演出J.D. Salinger的Nicholas Hoult,外型一定不會輸蝕,從他的演出再看看真實人物的照片,其造型算是匹配,而他亦把這角色亦演繹得恰如其分。近年主要以電視劇演出的Kevin Speacy,繼早前在《寶貝神車手》的精彩演出後,今次在此片演繹的這位老師Whit Burnett的角色,表現四平八穩,跟Nicholas Hoult之間亦有火花的演出。

作為Danny Strong首部自編自導的作品,《叛》片整體表現算是不俗,影片比預期中的好看,縱然不能說是十分精彩,但是這卻跟過往的小說作家題材電影格局略有不同,從導演的執導手法和技巧,能夠以他的風格來詮釋,展現出個人特色,演員的表現恰到好處,觀影時也會漸漸地投入著這位人物傳奇故事中。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