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屆華語紀錄片節 — 台灣紀錄片的力量

有不少台灣導演,既是執導劇情長片,亦會參與不少的紀錄片拍攝,當中包括沈可尚、林育賢、姜秀瓊、林靖傑與趙德胤等等,從他們不同的視野角度和聚焦,捕捉著台灣的真實面貌,展現著執導技巧的個人格調。

無論是長篇或是短篇的紀錄片,導演利用有限的篇幅,紀錄當下的社會現象與寫實,一部片長只有十多分鐘的紀錄片,簡潔清晰的對焦,令觀眾易於投入,明白到社會所發生的不同事情。在今年的華語紀錄片節中,選看了數部台灣紀錄片短片作品,在這些的作品中,看到導演們對於台灣人和事在現今的社會裡的不同見解,導演的風格展現著他們的特色。

pastor_title
牧者(盧盈良導演)

《牧者》 — 同志團契的延續和堅持
「同志」至今仍是一個社會面對的議題,盧盈良執導的《牧者》講述一位在香港因設立同志團契而被受排擠的黃國堯,與妻子一起到台灣接手女牧師楊雅惠的同志教會。影片透過導演從楊牧師遺留下來的自傳,十五分鐘的簡短篇幅,捕捉著同志在教會裡被受忽視(或是歧視)的情況,片中紀錄了一位女同志的親身說法,對被教會的排擠而感到失望,但他們仍然一直地掙扎,在社會裡尋找求存。

moving_title
遷移啟事(林煥文導演)

《遷移啟事》 — 舊日的歷史價值何在?
社會一直地在發展,具有歷史的地方漸漸被淘汰,林煥文執導的《遷移啟事》中所紀錄的台中建國市場,於1972年建成啟用,是亞洲三大市場之一,迄今已經四十多年,這裡有不少經營多時的商店,但卻因為台中車站的擴建而要搬遷到新建的商場,但是這份回憶和情懷,卻因為社會將來的發展,傳統文化漸漸被遺忘 — 大概,這也是在反映著今天都市的現狀。

今天看著都市的發展,很多舊日的足跡已經消失,從一些舊電影中看到的不少場景,今天回到當日的舊地,已經面目全非,那歷史還有存在的價值嗎?所謂的保育只是空口講白話嗎?《遷移啟事》所說的不只是一個市場的一段歷史,也是在說對商場的一份感情,值得深思的題材。

48_titles
鄭性澤的48小時(施佑倫導演)

《鄭性澤的48小時》 — 他… 是無辜嗎?
早前在台灣看了一部關於因被涉及一宗發生於1995年的綁票案,但卻自稱無罪而在監牢而坐了十六年冤獄的《徐自強的練習題》,了解到台灣政治的不同問題存在。2002年,這個問題發生在鄭性澤身上,施佑倫執導的《鄭性澤的48小時》,以短片的篇幅,探討著被判成冤案後所面對的無助,跟《徐》片異曲同工,但是篇幅的所限,未能對於角色深入的探討,但卻反映著台灣法治過去的不足,引來對於人物在案件中被誤判而坐冤獄的感受。

fish_title
觀漁(洪雅治導演)

《觀漁》 — 外勞工作的辛酸
台灣的漁業勞動人口漸漸短缺,現在有不少來自印尼的勞工到台灣當漁業工作,洪雅治執導的《觀漁》就以從外地來台工作勞工,從他們的角度看到外藉勞力在台灣的生存價值和地位,在那危險的海上工作,他們卻欠缺保險,工時與工資的爭議,令他們跟僱主展開角力,形成了兩地種族之間的階級觀念。

gold_title
淘金熱(于光中導演)

《淘金熱》 — 金錢衡量了成就
近年有不少香港人為了有更多的機會,都會北上到中國工作,這也發生在台灣人身上,于光中執導的《淘金熱》中的老薛,帶著數百元的美金,由台灣隻身到上海,展開著他的新一頁,當然… 這是少不了到外應酬。後來他在三亞開發了渡假島,可是後來卻因島嶼開發案喊停,老薛被解僱,他跟兒女在上海繼續生活,從他在中國生活裡,看盡人們是利用什麼的方法賺錢,最後他就是找到了機會。錢就是賺不完的,但是在這個社會裡,金錢就是影響了人的生活方式,為了得到更好的生活環境,隻身到異地工作,重新適應身邊的環境,這是無可口非。

片中道出了一個道理,在今天的社會裡,無論是遇上了什麼的困難,機會是由自己去爭取,才會得到成果,老薛也是這樣。片末導演于光中已經宣佈《淘金熱》長篇版本將於2018年放映,看看他也會從那不同的角度,探討中國生活與工作的不同環境,而影響到人的不同價值觀。

happy_birthday_title
祝我好孕(蘇鈺婷、陳育青導演)

《祝我好孕》 — 母親的偉大
女性懷孕誕下小孩,在過程中經歷著很痛苦的情況,蘇鈺婷與陳育青執導的《祝我好孕》裡,探討女性自然分娩,高嘉霙與高嘉黛兩姊妹以助產師成為了她們的職業,她們協助準媽媽為誕下小孩作準備。片中更紀錄了不少準媽媽懷孕時的痛楚,面對小孩誕生前時的情緒反覆,從影像裡看到嬰兒從母親誕下的寶貴一刻,新生命的來臨,應該是要滿心歡喜愉快的。

作為男性觀眾,看到影片之時亦會被感動,尤其是當看到小孩出生的一刻,一顆小生命的誕生,母親受到的痛苦,她們的偉大我們是永遠難以彌補的。

ri_chang_dui_hua_title
日常對話(黃惠偵導演)

《日常對話》 — 與母親之間的對話
這次紀錄片節中唯一一部選看的台灣長片作品 — 從現實走進電影裡,導演站在個人客觀看焦點角度,然而… 黃惠偵在《日常對話》中,卻以主觀的角度,描寫著她與母親之間的關係,母親是一名女同志,黃惠偵跟母親之間的關係,似是建了一道牆,隔著之間的母女感情,然而當在一段的對話,解開了彼此的心扉,才明白彼此之間的感受。

影片早前已在銀幕上看過,那時已經被深深的感動,黃惠幀利用她跟母親之間的一段對話,與她跟女兒之間的感情作為兩段母女情的對比,反映著母親與女兒之間,是需要多一點的溝通。觀看電影之時,作為兒女的,也會感受到一直跟母親似乎真的不多對話,簡單的幾句其實已經可以建立著彼此緊扣的細膩關係。

台灣紀錄片就是有一份很強烈的力量,不同的作品中能夠看到不同導演以他們的獨特手法,舖排著對自己國家所曾經面對或是現在的景象,充滿著寫實的舖陳,紀錄了真實的一面。從導演們的視野角度,讓更多對台灣大概不太認識的觀眾們,從這些紀錄片的作品裡,會有更深的了解。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