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7年6月27日
地點:香港藝術中心電影院
紀錄片總是有一種魔力,導演利用其影像的拍攝,捕捉著人物的剖白,甚至是他們背後的故事,令觀眾看得投入時,更對片中人物有更深刻的了解。是夜觀看這部由台灣導演黃惠偵執導,於柏林影展奪得泰迪熊獎最佳紀錄片的作品,從她第一身的角度,紀錄了她跟母親之間的一段漫長對話。《日常對話》母女之間的感情和溝通,不只是彌留於三言兩語之間,年月裡經歷著成長,二人之間的隔膜漸漸消退,解開了兩者之間的心結。
《日》片以黃惠偵作為第一身的角度,利用影像了解她母親的一段經歷 — 她的母親誕下了她與妹妹後,便相依為命,對於她們來說,最深刻印象的,是她的母親身旁,並沒有父親的存在,反而是接二連三有不少的女性在她母親身旁,令她們感到好奇。成長後的黃惠偵,直接地訪問她的母親,同時訪問她的親戚,知不知道母親提否喜歡女性。然而,在這段訪問裡,她感到跟母親有著一份疏遠的感覺,總是不能好好地聊天,難以捉摸母親的心……
一部長達二十年拍攝的紀錄片,記下了一段母女之間的感情轉變,黃惠偵以自己作為第一身的角度,從第一個鏡頭對焦點坐在沙發上的母親,主動地訪問著她。然而,她跟母親之間的對話卻有點疏離的感覺,母親顯得不自在,更想快點離開這個鏡頭裡,接著鏡頭慢慢推至電視機,喻意把自己的故事放進銀幕裡,形成了這段二十年來對話的開端。
接著,黃惠偵便從不同的方向,找來不同的親戚朋友(主要被訪者都是女性),從他們的觀點角度,如何看著母親是什麼的一個人。在影片裡,黃惠偵早已跟觀眾們表示著,她的母親是一位女同志,這已經是鐵一般的事實,但是在她的掌鏡,仍然存在著很多不同的疑問… 為什麼喜歡女性又要結婚呢?那又為何誕下她與她的妹妹呢?母親也給了自己的這個反問。
在鏡頭下,黃惠偵不僅是「女兒」,也是「母親」 — 從女兒的身份裡,母親的三兩句對白,已經看到母親對自己的一份冷漠,難掩一份傷感。在母親的角度裡,她對女兒愛護有加,關係親切,每天帶著笑容生活。在她們兩對母女之間的關係,形成了母女感情的關係對比與落差,亦反映著彼此之間的感情矛盾,看著難免感到兩者之間的情感拉扯。
黃惠偵在其中一個段落中,訪問她的親戚們,問她們知道母親是否同志時,他們卻不約而同地答「不知道」,甚雅是逃避問題而離開,然而… 他們早就知道母親是一位女同志,但是四人卻在鏡頭下一起「說謊」,這份巧合在鏡頭裡,是為她的母親作出保護。那邊箱,黃惠偵訪問了母親的幾位「女朋友」,從她們的角度如何看她的母親,反而她們的反應不一,有些是維護著母親,但有些則在數她的不是,截然不同。
當然,母親是女同志這個素材,只是電影的其中一部份,導演從二十年前拿起攝錄機,拍下第一個鏡頭開始,便開始走進母親的心坎裡,進一步了解她更多一點,利用影像跟她說多一點的話,無疑是對她們二人之間的關係逐漸走近。《日》片是一部很個人的電影,黃惠偵跟母親的多段對話,彼此流露著真實的一面,鏡頭下各人講出心底裡的說話,卻是展現著彼此的一份傷痛。
影片的大部份情節,都是以一份淡然平實的手法,描繪對母親的情感表達,在接近片末的部份,黃惠偵卻安排了她跟母親在桌上一起對話,這一場情節以影像捕捉著她們對話前後的情緒轉變,鏡頭不時對著她們各人的表情,其實是有點戲劇性的處理,但卻娓娓道來來二人之間的感情,隨著這一段的對話再次建立。最後,兩對母女同桌食飯,表面上感覺依然,但是她們心裡卻已經踏前了一步。
在這接近九十分鐘的觀影過程,這一段日常的對話裡,娓娓道來對母親的一份感情,黃惠偵既是第一身的角度訪問母親,亦同時在鏡頭裡反問自己,自己如何看著她的母親。這是一封給母親的情書,彼此之間的對話,一點都不「日常」,是她對於母親的思索,帶觀眾們走進一個接近你我的人生故事。
在〈日常對話 — 媽媽… 妳好嗎?〉中有 2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