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影 — 藝術創作的自由

日期:2017年5月19日
地點:百老匯電影中心4院

對於波蘭的電影認識,第一刻必定是會想起奇斯洛夫斯基,他的《十誡》與《藍白紅三部曲》等作品,不論是影像與故事探討社會的議題,總是讓人留下很深刻印象 — 當然,波蘭導演還有去年剛去世的安德烈華意達(Andrzej Wajda)。華意達的作品大部份是以當代波蘭社會為題,其遺作同樣留下了波蘭歷史裡那暴烈年代的餘悸。《殘影》離不開華意達對於波蘭的社會主義,政治壓力產生對藝術創作與表達的影響,寫下華意達的人生終章。

《殘》故事發生於四十年代的波蘭,在藝術學校任教、亦是一位知名的畫家Władysław Strzemiński,因為戰爭而失去一隻手及一條腿,他的教學方式與畫風受到學生們的愛戴和歡迎。可是,他正要面對史太林主義,不滿藝術變成了當時共產黨的洗腦工具,捍衛著藝術創作的自由空間。結果,他被一手創立的學院撤職,公會亦開除了他的會藉,作品逐一被銷毀,令他無法找到工作,迫使他走到絕路,失去尊嚴和生命……

華意達1926年生於波蘭蘇瓦烏基,他早於五十年代開始執導電影,其首部作品《這一代》成為了他的「戰爭三部曲」首部曲,及後的《下水道》及《灰燼與鑽石》成為這系列的另兩部作品,以及分別於威尼斯影展獲獎。後來華意達執導的《大理石人》、《鐵人》等片探討波蘭社會的政治批判,以電影爭取人民權利。八十歲年的華意達一直都在創作,當中包括《菖蒲》、《華里沙 — 希望之人》等等,直到2016年10月,華意達因病去逝。

《殘》片是華意達生前最後一部創作的長片作品,電影離不開對於波蘭當代政治局面與寫實主義的描寫,片中的主角Władysław Strzemiński本來是四十年代在波蘭具有影響力的藝術畫家,卻是因為不滿當時社會藝術成為利用工具,不單只影響了他的創作,更令他失去了工作,縱使仍有一班跟隨著他的學生們,以及他的女兒,但是他對這樣的對待,卻是感到無奈接受,影響了他餘下的人生。

華意達的遺作仍然見到他對波蘭政局批判的一團火,曾經經歷過故事背景時期的華意達,大概也是親身感受到史太林時期,那被受蒙蔽著的社會共產主義,所有人民難免欣然接受。Władysław Strzemiński則對當時於政府的分歧,忠於個人對創作與藝術的立場,認為藝術是不可能一模一樣,是要有其創作意念與空間。電影的前段篇幅主要是在描寫Władysław Strzemiński跟學生們之間的關係,他的作品對於藝術界的影響,老師帶著學生們到博物館欣賞他的作品,幾乎沒有人不認識他。後段則著重在他跟政府意見分歧後,所受到的遭遇,被受排擠。

影片展現著當時波蘭社會的現象,華意達赤裸裸地揭露政治的黑暗,在那共產主義的社會,失去了自由,失去了作品裡的豐富色彩。「紅」成為了影片主要的顏色,意思也不用多說,片中很深刻的一場,就是在Władysław Strzemiński屋外掛上了以紅色背景的史太林海報,海報蓋過了陽光,令他不感執筆畫創作,他以拐杖把海報𠝹破,讓陽光射進屋內,象徵華意達對於當時社會政權的不滿。

片名「殘影」意思是指長時間專注在一種顏色影像下,當看到第二種顏色之時,便會接收到跟真實不同的顏色,腦海裡留下了第一刻殘餘的影像 — 這亦是Władysław Strzemiński對Afterimage的箇中意思。引申著電影裡,「殘影」是政府對人民所灌輸的共產思想,他們對價值觀的改變或扭曲,活在那謊言的社會裡,那裡才是真相呢?

片中演Władysław Strzemiński的男演員Bogusław Linda,他曾經跟華意達合作過《鐵》片與 《丹頓事件》 ,亦曾演出奇斯洛夫斯基的《盲打誤撞》與《十誡》的第七誡。他這次跟華意達的再次合作,把Władysław Strzemiński這角色演得入木三分,表現著角色裡的神韻,收放自如的演出令人留下深刻印象。

《殘》片貫徹著華意達個人的傳統格調,影片以藝術家下半生所面對的政權壓力下,面對不公的對待,最終失去了人生的自由和尊嚴。他的作品大部份都是以波蘭社會作為探討素材,透過電影的訊息展現對波蘭人民的情懷,審視波蘭的共產主義,政權的批判,這份堅持和信念一直流留存到最後,隨著《殘》片的完成,影片畫上了華意達這人生完美的句號。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