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作虧心事 — 為學業而作弊?還是為社會而作弊?

日期:2017年5月6日
地點:百老匯電影中心4院

在父母的眼中,永遠都希望把最好的留給自己的兒女,讓他們得到最好的教育,能夠在最好的環境下成長 — 似乎,這一切看起來都很理所當然的。羅馬尼亞導演Cristian Mungiu繼《非常教慾》後,他最新執導的作品再次探討社會的議題,從家庭到教育,甚至因為一場意外的發生,卻演變成一場父女與學業之間的風暴。《畢作虧心事》貫徹了導演個人的執導技巧,描寫著羅馬尼亞的社會問題,展現著生活的現實景象。

《畢》片故事講述品學兼優的Eliza,正要面對大考,為她到英國留學作準備,可以在大考的前一天在街上被性侵犯,令她的前途幾乎毀於一旦。她任職醫生的父親Romeo為人正直,做事不會越軌,然而因為女兒的事情,令他面對兩難。他一心希望女兒順利得到獎學金,如常到英國升學,另一方面他害怕女兒受傷害後未能投入於考試中,於是他便四尋有關人士,希望可以幫她找條捷徑,讓她考試成功。在這人生交叉點裡,Eliza會聽從父親的意見,還是憑自己的實力去考試嗎?Romeo又會否走出他的原則,做出這些虧心事呢?

羅馬尼亞導演Cristian Mungiu可說是近年康城影展常客之一,他執導電影之前,曾任職教師與記者,2002年執導首部劇情長片《Occident》,該片於康城影展中導演雙周首映,2007年憑著第三部執導長片《4月3周2日-墮胎日記》,於康城影展奪得金棕櫚獎,2012年執導的《非》則連奪最佳編劇與最佳女主角。相隔四年後,Cristian Mungiu去年憑著《畢》片,與法國導演Olivier Assayas執導的《鬼魅時尚》於一起奪得最佳導演。

Cristian Mungiu在港公映的三部作品,都是以羅馬尼亞的社會現狀作為議題,藉著他的故事創作,引申著今天羅馬尼亞的不同景象。《畢》片故事以Eliza準備到英國留學前,因被受到性侵犯而差點不能參加大考,影響她奪得獎學金的機會… 可是,這一切都是她的父親Romeo的希望,能夠將她養育成才,所以他卻希望就算女兒受到傷害,也得要完成考試… 這其實是Eliza一直的願望?還是Romeo的一廂情願呢?

影片有不少的篇幅都是在刻劃著人物之間的性格,在Cristian Mungiu的作品中,都可以看到不少對於角色的探討,在《畢》片中亦能夠清晰可見。影片的開端已帶出了Romeo與Eliza兩父女的關係,雖然是在同一屋簷下,但卻呈現著既是親近但有點疏離感的感情,從而展開了一段兩者之間的衝突,在「對」與「錯」之間作出抉擇,學業只是其次,重點的是在於道德立場 - 在這一點,導演似乎沒有給予一個很確實的答案,倒是讓觀眾自我思考一番。

Cristian Mungiu在片中所探討的不只是人性,還有對焦著羅馬尼亞的教育問題,父親為了女兒能夠到外國升學,不惜一切地用盡方法,讓她可以「順利」完成考試,在預計日子離開羅馬尼亞。未知羅馬尼亞當地的情況如何,但從導演的著筆來看,藉著父親對女兒升學的堅持,似乎是他對當地的教育,也是存有一點的懷疑。當然… 影片有不少的脈絡是關於當地的貪污的問題,引申著上段所提及的「對錯」選擇,為了目的,是應該越軌的嗎?

影片離不開Cristian Mungiu的長鏡頭捕捉,從他的鏡頭下,呈現著現實社會的面貌,以及把角色之間的對話與關係的層次感,從這冷峻的鏡頭中表現出來。在劇本上,導演以不同的角度與素才,從當代的教育制度與規限、父母面對眼前事實難題的內心掙扎與決定、刻劃著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和信任,導演在故事上留下不少的伏線,在於人性的反思撰寫,倒是值得讓觀眾思考一番。

觀畢電影過後,對於此片仍存有一點的疑問,當然… 在導演的角度裡,影片是在批判著羅馬尼亞的景象,無論是教育、家庭、或是社會,Cristian Mungiu在片中都似乎是有一點的隱喻,對於自己國家的不安和憂慮,面對著當前的惶恐,失去了本來應有的原則,《畢》片確是帶來不少對於i社會現狀的諷刺。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