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個拆彈的少年 — 戰火後遺下的傷痕

日期:2017年2月6日
地點:百老匯電影中心1院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戰爭導致死傷無數,成為至今的歷史印記。事實雖然已成過去,但過後卻留下了國家之間的仇恨,丹麥導演Martin Zandvliet執導的第三部長片作品,以丹麥征召德國年輕戰俘拆掉地雷以報復心態作為故事的骨幹,記下不只是一段戰爭的後遺,還有兩國之間的仇恨,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寬闊。《十個拆彈的少年》冷靜沉實的影像埋藏危機四伏,年少無知面對生死矛盾,惡夢的甦醒換來回家的憧憬,掙扎求存。

《十》片發生於二次大戰過後,德國戰敗投降,戰爭期間埋下無數的地雷於丹麥西岸,丹麥為了報復,先鋒隊上尉Ebbe Jensen派遣中士Carl Rasmussen,征召多名年輕而經驗淺薄的德軍戰俘,把埋藏在西岸海灘上的地雷全數拆掉。這班少年面對眼前的渺茫,一直憧憬回家的一天,於是參與這「自願性」的任務,但是每天他們仍要面前死亡的來臨,究竟他們能否一起完成任務,回到家園重新過著美滿的生活呢?

影片早於去年的香港國際電影節作優先放映,之後卻一直沒有再聽聞影片公映的消息,直到接近一年過後才正式公映 - 刻下才發現《十》片是代表丹麥參加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趁著這個時期放映,也是合適不過。然而影片更成為了最後五強入選提名當中,更開始對此片感到好奇… 一部關於二次大戰後,丹麥與德國之間的戰後仇恨的故事,為何會引起這麼大的迴響呢?

《十》片是一部關於戰爭的電影,也是一部描寫人性的電影 - 故事先從中士Carl Rasmussen的角度出發,他面對著一眾投降的德軍憤怒大罵,心感不憤。接著,他要帶著一群手無寸鐵,經驗淺薄的年輕戰俘,在他們的領土上拆去地雷,本來對德軍恨之入骨的他,卻看到這班少年面對存亡的恐懼,心裡只是希望回到家園,跟家人朋友團聚,希望開始新的生活,這不就是每一個人的願望嗎?中士的態度漸漸改變,但卻不能背叛工作與國家,縱使對他們寬恕,卻是站在人生交叉點中,生命是自己掌握,還是別人操控呢?

電影以平實的拍攝手法,影像冷峻,茫茫的沙灘中,卻藏著沉重的無形壓迫感,年輕戰俘走進每一步,也不知道下一步的結果,作為觀眾的也一空在膽顫心驚,究竟那個時候會平靜,那個時候會爆炸呢?影片所營造的氣氛十分強烈,劇情與鏡頭的張力十足,引致作為觀眾的,都會一直在擔心他們的安危,每一刻都是在緊握掌頭,不敢正視眼前那大大的銀幕,恐怕一旦少年們踏著地雷的位置,其他少年會如何面對呢?觀看期間恍如置身其中,一直替他們擔心,也一直祈求他們一切安全回家,這不就是大家的願望嗎?

《十》片有別於一般描寫戰爭的電影,影片沒有正面的描寫戰爭帶來的傷痛,卻以人物之間的相處過程,把戰爭帶來的恨仇溶化。導演藉以這事件描寫人性的本質,地雷猶如人性內心的掙扎,從事實的審視角度,記下戰火後遺留的傷痕。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